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張老師月刊合作專欄》(2024三月號) 枯木開花:以阿德勒觀點陪伴發展型創傷的孩子
3月_阿德勒與創傷_張宇平 枯木開花:以阿德勒觀點陪伴發展型創傷的孩子 前言: 個人生命成長需要連結(Connect)、能力(Capable)、價值(Count)、勇氣(Courage),就像擁有適量的陽光、空氣、水,植物就能自然生長。 撰文/張宇平 時至今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已廣為人知,而發展型創傷和PTSD的成因與症狀則差異極大。艾瑞爾.許瓦茲博士在《創傷療癒手冊》一書中有一段精簡的描述:「長期處於創傷性的壓力中,而非單一事件所造成的反應。複雜性PTSD有時候也被稱為發展型創傷(DTD),常常源自於童年時遭受到的持續性壓力,或由不斷發生的創傷性事件誘發而成。」由此可知,發展型創傷是後天受成長歷程影響而產生。貝賽爾.范德寇醫師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中說明童年受創兒童會陷入全面性的困境當中,與許多精神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習障礙、焦慮、憂鬱或身心症有共病現象,並在紛亂的問題中呈現某種程度相似的面貌:一、廣泛性的身心失調型態;二、注意力與專注有問題;三、無法獨處,同時也很難和別人相處。 在筆者工作的區域,大多是社經地位相對偏低的傳統家庭。家庭失功能的情況較為常見。然而,「教養失功能」的定義是什麼呢?父母常是青春期開始面對生活現實的辛苦人,在社會歷練中打滾求生,不小心成為小爸媽。生存已經不易,自己也是獨自咬牙走過來,願意用心愛孩子、承擔家庭就已經很有責任感,對於教養哪有力氣琢磨什麼細膩的心思與技巧呢?只能各憑本事而已。性別歧視、不談意義只談賺錢、罵人不挑字、體罰、情緒勒索、忽略等等都是日常。家長自身如果已經背負許多傷痕,傷痕也往往透過教養傳遞,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再極端一點,就可能形成發展型創傷。 童年創傷的療癒課題,沒有固定公式能解套,只能像楊瑞珠老師常說的「且戰且走」。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個人生命成長的需求,由學者Betty Lou精簡為4個關鍵C:連結(Connect)、能力(Capable)、價值(Count)、勇氣(Courage)。就像擁有適量的陽光、空氣、水,植物就能自然生長。貧瘠童年倖存下來的孩子,在以4C為原則提供生命的養分後,能否有所改變呢? 初見小鈴 小鈴是在國小畢業前被轉介來的,小小年紀,手腕卻有怵目驚心的粗大割痕,在班上疑似被欺負,而且對某些老師有異常的依戀行為。她其實不記得與我們(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