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小故事

人需要鼓勵就像生命需要陽光、空氣、水

編譯:黃英俞

在個體心理學中,阿德勒認為從自卑到超越,人天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稱為勇氣。透過鼓勵及看見優勢,能激發勇氣,使人生朝向正面積極的方向。我們可以透過阿德勒兒時與父親的相處,來了解「鼓勵」如何在阿德勒的身上發揮影響力。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家中七個孩子的第二個,由於經濟艱困,後續又搬了幾次家。在阿德勒的回憶中,小時候一直受到死亡的威脅,包括從小罹患佝僂病、出過兩次車禍,以及小一歲的弟弟出生後不久就死亡。因為生病使得他童年時骨頭比較脆弱、個子矮小,直到四歲才學會走路,也無法參加較需要體能的活動。阿德勒的早期回憶都圍繞著疾病和醫療介入:「我所能回憶起來最早的往事是,由於我罹患佝僂病,我被繃帶綁著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對面。他上竄下跳來去自如,但我每動一下都會極度緊張,非常費力。每個人都盡力幫我,父母更是嘔心瀝血。」在五歲那年,他又得了一場嚴重的肺炎,當時醫生判斷治療無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終活下來了,並且立志成為一位醫生,將與疾病搏鬥作為人生目標。

哥哥對阿德勒來說,一直是競爭的對象。哥哥是健康、俊美、充滿才華的模範生,獲得父母更多關注與欣賞,阿德勒在各方面都較為遜色,因此充滿了自卑感。雖然媽媽比較疼愛哥哥,以哥哥為榮,但阿德勒的父親卻非常疼愛阿德勒,總是鼓勵他。阿德勒回憶道:「我和父親非常親近,當我們散步在維也納森林時,父親經常對我說:『阿爾弗雷德,質疑一切。』」因此阿德勒能夠理性分析所有瞭解的事物,並富有與眾不同的洞察力,透析人性微妙的運作,包括學術上與佛洛伊德之間擁有不同見解,在精神分析領域另闢蹊徑,帶來更寬闊的視野,這歸功於父親對他與眾不同的告誡。

還有一個在他記憶中生動的童年回憶,每當他談到功課不好的孩子,他就會想起有一次老師建議他的父親叫阿爾弗雷德輟學,讓他去當補鞋匠的學徒,因為他的數學成績不及格,而且幾乎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他的父親聽到老師這樣的建議,不但沒有對阿德勒失去信心,反而嘲笑老師的判斷,並且跟阿德勒說老師沒有了解你真正的潛力。因為來自父親的鼓勵,讓阿德勒鼓起勇氣,有了克服困難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班上數學第一名,並且再也沒有在學習上遇到困難。1895年他在奧地利完成醫學博士學位,甚至60歲的時候移居美國才開始學習英文授課與開車等等事情,都不再是困難的事情。

1933年他出版了《生命的意義》一書,其中引入了「自卑感」的概念,源於人類幼年時期天生的脆弱性(無助感),它天生就需要從自卑狀態轉變為優越狀態。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鼓勵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並在成年後面臨各種複雜的問題。然而,每個人都擁有一系列創造性的力量,透過行動和充足的自尊可以表達出來。在適當的關係環境中提供適當的鼓勵,可以克服成年時的複雜問題,並將個人的創造力引導到有價值和歸屬感的方向。鼓勵被視為改變的一個重要工具,在各種治療方法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阿德勒對於人性的信任和對人潛力的看見,影響了許多現代心理治療學派,並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對學校教育和親子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交通資訊

加入FB粉絲團

 

加入Line群組

LINE QR d62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