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ce Lin,國小專任輔導教師,也是一對男雙寶(11 歲)與一位女孩兒(7 歲)的母親。因酷愛阿德勒的高瞻遠矚與直指人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嘗試以阿德勒的理念與孩子們互動,並願意以文字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 Grace Lin
星期六早晨,對孩子們來說,是寫作業的時間。小一的女兒,這天對完成作業卻充滿了抗拒,她重複地說:「16 行太多了,根本寫不完」,然後就沉浸在「寫不完」的無力裡。看見女兒這個模樣,不禁聯想起阿德勒認為情緒帶有功能與目的性–女兒透過情緒展現,表達了內在挫敗、壓力感受的同時,也逃開必須面對的寫作業的任務。
理解到情緒與其相應的行為都只是表象後,媽媽問:「你想要當白雪公主,或是灰姑娘?」,大概是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感到新奇,原本躺在客廳直視天花板的女兒,轉而偏頭看我,我心想著:「是時候有意識地向女兒分享點阿德勒了!」,於是,媽媽發揮了描述與整理的功力,直切主題回憶童話故事中,住在小矮人家的白雪公主,以及住在自己家的灰姑娘,每天都必須做很多很多的家事,但是,兩個人做家事的心情卻截然不同:白雪公主帶著開心的心情,一邊唱歌、一邊做家事,灰姑娘則帶著被迫害、擔心的心情在做;儘管灰姑娘遭受繼母與繼姊姊的不公平待遇,但白雪公主被皇后派人追殺也是很大的打擊。
媽媽又問:「你猜,為什麼同樣是做很多家事,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心情這麼不一樣?」,雙寶被故事吸引,悄悄圍了過來,一起加入回應的行列,大家七嘴八舌地亂猜:「白雪公主本身就喜歡做家事,灰姑娘討厭做家事」、「白雪公主覺得自己大難不死很幸運,做點家事小 case」、「灰姑娘一邊做家事、一邊想媽媽,就越做越悲傷」……,過程中,媽媽傾聽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創意、接納任何可能,與此同時,原先那個唉唉叫、半死不活的女兒也回復了精氣神。
「同樣是寫作業,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方式看待這件事情?你可以選擇認為作業真多、一定寫不完,或是作業雖然多,一字一句、一定寫得完;你可以選擇認為老師真壞,出很多作業要來害人,或是選擇老師出這麼多作業,自己也會改很久,哈哈!或是選擇相信其他不同的想法……」,媽媽試圖透過童話故事的比喻,讓女兒體會到生活中的鎂光燈並不打在事件或情緒裡,而在於自己對於事件的詮釋、認定和歸因。
後續,媽媽並沒有去追問女兒此時此刻對於寫作業的想法,而是提供策略與限制,我對女兒說:「遇到很多的作業「唉唉叫作業也還是在那裡,切斷拆開來寫,越寫作業就會越少」,我給了女兒兩個 30 分鐘,以及 30 分鐘間的 10 分鐘休息,讓她 30 分鐘之內完成 8 行,最終,孩子順順利利完成作業。
過了幾天,放學接女兒時,她主動告訴我現在不害怕作業很多了,我詢問原因,她回:「因為我寫得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