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當事人與專業工作者發聲的勇氣
文/林上能
當我需要說明自己的工作時,總是覺得不太容易。我曾是高中輔導老師,現在則是在社區執業的諮商心理師,同時在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培育下一代的諮商心理師或輔導老師。此外,我也在勞動部的各種就業服務中心,針對不同對象提供諮詢、督導、授課,以及就業促進課程等服務。同時,我還是一名心理健康政策倡議者,經常奔走於市議會、立法院、教育部、衛福部,不斷與政府溝通對話,爭取更好的心理健康、心理衛生政策與資源。
我對心理諮商工作充滿熱情,並且關注這個領域的專業發展,也關心整體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議題。為爭取能和政府機關團體間對話的平台、機會與管道,我積極參與國內幾個重要的專業組織,當然也包括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身邊有些朋友會問我,為什麼總是充滿動力,去投入這些大多數人認為「吃力不討好」的事呢?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讓我更了解自己的優勢特性與擅長的事情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阿德勒的概念幫助我能理解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與生命風格各不相同,所呈現出來的樣態自然是多元的,往往也不容易找到交集與共識。然而,在對話的過程中,如何逐步促進彼此的目標與期待聚攏,朝向具有社群情懷與共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最重要的指引明燈。
我記得有一次從立法院出來,溝通協商的過程與結果並不理想,我和夥伴們邊吃飯邊感到憤怒。回家的路上,我開始省思:何不繼續待在心理諮商所裡專心做自己熟悉且熱愛的心理諮商工作就好?何必讓自己這麼辛苦?
然而,阿德勒心理學的精神始終讓我堅信,如果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個人的特質與發展是我們重視並提倡的核心價值,那麼不斷地溝通、對話、理解與凝聚共識,就是我們可以嘗試並努力的方向。「自卑與超越」、「貢獻與價值」、「歸屬與認同」始終是我在協商時提醒自己要堅守的重要策略與指標,讓大家都能各就各位、發揮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阿德勒關注社會弱勢的情懷,也呼應著我接受心理諮商訓練過程中不斷談到社會正義的概念,如果只是在諮商室內協助當事人,雖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師身為醫事人員、心理專業人員,其實更應該要發揮我們自身的影響力,為兒少、學生、社區民眾等向外/向上表達需求,促進社會與資源的流動,這也是社群情懷的具體實踐。
我們再從鉅觀到微觀,同樣地,在心理諮商的工作中,改變的歷程需要大量的洞察與準備。在陪伴當事人試圖從迷霧走出清晰道路的過程中,阿德勒心理學的個案概念化指引幫助我穩定地與當事人前行。無論當事人在面對人生的任何階段,從準備與學習的角度出發,逐步引導出每個人的勇氣與信心,面對生命任務的挑戰。
這些概念讓我始終對人性抱有期待,對改變充滿盼望,並且對自己能夠為當事人、為社會帶來幫助與貢獻,保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