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辭典》阿德勒心理學辭典之11【生命風格】
編輯整理:鮑順聰
生命風格(Style of Life)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指個體在童年時期(約3-6歲)基於主觀經驗建構的「心理藍圖」。此藍圖統合思想、情感與行為,形成獨特的行動準則,用以詮釋世界並追求主觀設定(潛意識)的目標。
阿德勒曾以「碎形圖像」(Fractal)比喻其特性,亦即每個行為片段皆反映整體模式,如同自然界的雪花結構,微小細節皆承載整體印記。生命風格可謂是個體動態的內建導航系統。
生命風格是由生物性基礎、社會性建構與創造性自我等三個層面的動態交互所形成。
1. 生物性基礎: 嬰幼兒的無力感與依賴性,催化「自卑感」與「追求優越」的核心動力。例如:肢體障礙可能強化補償性目標設定。
2.社會性建構:家庭作為個體第一個面對的社會實驗室,教養方式(溺愛/忽視/民主)、手足互動(出生序)、家庭氛圍(競爭/合作)均可能形塑個體對權力關係與歸屬感的不同認知。過度保護或長期忽視都可能導致不良的社會適應與應對策略。
3.創造性自我的整合功能:個體並非被動接受環境,而是主動選擇與重組經驗。阿德勒強調「虛構終極目標」的引導作用,例如「我必須完美才能被愛」的潛意識信念,將系統性影響行為選擇。
生命風格具備一致性、目的性、社會嵌入性與動態可塑性等特徵或功能:
1. 一致性(Consistency):行為模式具有跨情境穩定性,從筆跡、語調到人際互動皆呈現統一主題。例如,強迫症患者的儀式化行為與職場控制傾向常源於相同心理根源。
2.目的性(Teleology):所有行為皆服膺於潛意識目標,例如:憂鬱症狀可能是獲取關注的「創造性解決方案」。阿德勒指出,心理治療師需能穿透症狀表象,解讀背後的「私人邏輯」(Private Logic)。
3.社會嵌入性(Social Embeddedness):健康生命風格展現社群情懷或共融感(Gemeinschaftsgefühl),亦即,對群體福祉的關注。反之,適應不良風格常表現為過度競爭或退縮。
4. 動態可塑性(Dynamic Plasticity):生命風格雖具穩定性,但透過認知洞察與新經驗累積可重構。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強調「再教育」過程,協助個體覺察陳舊模式並發展替代策略。
阿德勒的生命風格理論強調個體的創造能動性。當代腦科學研究發現,前額葉皮質的持續發展使人終生保有神經可塑性。這意味著,即使早期形成適應不良模式,透過系統性介入(如認知重構、新習慣的養成),個體仍能發展出更具功能性的生命風格。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理解此理論有助跳脫「病態—矯正」的線性思維,轉向「模式解讀—潛能開發」的系統視角,是阿德勒留給現代心理學最珍貴的資產。
身為父母或師長,可以如何理解生命風格的建構並運用在孩童的教養上?
1. 安全基地的錨定─提供情感可及性(Emotional Availability),及時回應需求但不過度干預,如嬰兒哭泣時適度安撫而非立即滿足,培養挫折耐受性。建立可預測的生活節奏,規律作息與明確界線有助形成穩定認知架構。
2. 探索動力的激發: 設計漸進性任務,依發展階段提供合宜的目標,如學步期鼓勵短距獨自行走,成功經驗累積強化自我效能感。化錯誤為學習,將失敗理解為邁向成功的必要回饋,避免使用懲罰性或具標籤性的語言,如「你真是笨手笨腳!」等。
3. 社群情懷的拓展:導入合作式遊戲,透過團體合作(如共拼拼圖)培養同理心與責任分擔意識。 實踐家庭民主會議,定期討論家務分工,讓兒童體驗貢獻價值,提升歸屬感。
4.認知彈性的鍛造:運用「角色扮演」啟發多元視角,例如:「如果你是老師,會怎麼處理同學爭吵?」協助兒童區分「自我設定目標」與「外在期待」,如將「考100分」轉化為「理解錯題原因」。
5. 健康模式的示範:父母與師長應示範積極的應對方式,如面對困難時展現合作與毅力,為孩子提供正向的生命風格範本。
參考文獻
Slavik, S., & Carlson, J. (Eds.). (2006).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Taylor & Francis.
Stein, H. T. (2013).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herapy. Theory & Practice: A Socrat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living, 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