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小鬼背後的話:在關係中找回自己     

陳雅玲

     你曾有那樣的時刻嗎?總想成為別人眼中「討人喜歡」的模樣,彷彿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與需要。久而久之,忽略自己內在的聲音,也忘了,真正的連結,不該是犧牲,而是相遇。於是,我們在討好與壓抑中,感到孤單。

    電影《我的鬼女孩》像是一道溫柔卻直指人心的微光,看似平靜的敘事,卻悄悄在觀者心中掀起陣陣波瀾。它談的不是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關於「說出感受」這件事,是如何改變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通往歸屬的橋梁,來自真誠的表達。我們一起從阿德勒的視角來看電影吧!

    主角柊,是個渴望被愛的孤獨靈魂。他壓抑、退讓、隱藏真實的感受,努力維持著那個「大家喜歡的樣子」。可每當情緒被壓到極限,那些象徵內心痛苦的小鬼便悄然浮現。那是一種畫面上的詩意表達,也像是我們自身的投影。那無形的小鬼,更像是長期未被看見的情緒,正在對我們低語:「你也該為自己活一次了。」

    柊的壓抑,藏著與父親未曾說出口的情感。似乎提醒我們,沈默有時不是保護,而是一種失去連結的遺憾。而真正的連結,不是在無聲中忍耐,而是在關係裡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當柊與紬開始同行,他的壓抑慢慢被鬆動。紬看見他的溫柔,柊也從她的依賴中,看見自己是有能力、被需要的。那份不再單向的連結,是彼此靠近的起點。

    柊願意為紬奔走、尋找線索,成為她情感的依靠。在這過程中,柊也重新找回久違的能力感與價值感。他不再只是別人的附屬品,而是有選擇、有行動、有存在重量的人。而紬,在柊的陪伴下,逐步走出對母親離去的糾結,理解了父親沈默背後的疼惜與無奈。說不出口的情感,其實從未消失,只是被愛小心翼翼地藏了起來。紬與柊之間的關係,是彼此修復,也是彼此照見。紬讓柊學會面對自己;柊也讓紬看見世界原來可以更溫柔。

    在柊與紬的互動中,我們也看見了「社群情懷」的實踐。阿德勒認為,人是社會性存在,真正的幸福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與人連結後的貢獻與被需要。他們是彼此的依靠,也是在成長路上最剛好的提醒。阿德勒所說的「勇氣」,不只是面對世界的決心,更是看見自己、接納自己後,依然願意向人伸出手的力量。

    電影最後,那些曾經擾人的「小鬼」不再主導柊的情緒。因為他學會說出心裡話,也明白了,自己並不是多餘的,這是與自己的連結。開始認同自己是「有影響力」,是「值得被愛」。他的價值,不再仰賴他人眼光,而是從自我理解與他人連結中生長出來的勇氣之花。阿德勒心理學相信,我們之所以孤單,是因為斷了與人的連結。阿德勒說:「幸福不是沒有困難,而是有勇氣去面對它們。」真正的幸福,不是無風無浪的人生,而是在波濤裡仍願意與人同舟、在迷霧中仍願意點燈給自己。

    有時我們像紬,在遺憾與憤怒中尋找答案;有時卻像柊,用微笑掩飾所有的心事。但無論在哪個角色裡,只要願意真誠面對自己的情感,勇敢說出心聲,那些讓人難以言說的小鬼,終將散去。而我們,也會一步步靠近那個更真實、更完整的自己。歸屬感是成長的根源,如果要真正活得充實,我們必須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接受它的好與壞。不求做個完美的人,而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