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校園裡的阿德勒》狸狸大哉問:今天適合上學嗎?

狸狸大哉問:今天適合上學嗎? 文/張宇平     學者 Betty Lou 根據個體心理學的內涵,將個人生命成長的需求精簡為 4個關鍵 C:連結(Connect)、能力(Capable)、價值(Count)、勇氣(Courage)。身在校園領域的阿德勒取向心理師,評估孩子困境、規劃處遇策略時,在紛亂中常需要透過掌握這 4 個關鍵 C 來幫助我迅速掌握方向。     可愛的貍貍相貌清秀,臉上常常保持羞澀地微笑,看起來有禮貌又討喜的他,卻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上學適應困難。當他在學校遭遇人際挫折時,心裡很痛苦卻又只能忍耐。當他將難受的心帶回家,在家中卻有更多需要忍耐的地方,這一切對他的小小心靈來說天彷彿要塌下來一樣。所以貍貍對上學開始出現各種抗拒,每天早晨在床上、在家門口、在校門口進行各種沉默抗爭,甚至是肢體拉扯與受傷。但拒學往往讓孩子陷入更無法上學,學校同學也更難理解他的惡性循環。當我和貍貍相遇時,他心中對人際關係早已支離破碎,僅留下一條細細的支線還在勉強維繫。     幸好還有那條細細的支線!我們趁著勉強維繫連結的時刻,把握時間修復親子關係、修剪親職教養風格、透過鼓勵與志工活動促進貍貍在學校的能力感和價值感。我們滿心盼望經過整體的校準,孩子可以好好向著陽光長大。     最近的貍貍有比較穩定上學了。雖然在校準的歷程中還無法每天準時到校,但我們笑稱他心裡有無法窺探的「黃道吉日」。哪幾天上學、哪時刻出門,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正在嘗試用自己的節奏邁開步伐,我們能做的,就是持續促進周遭供應滋養,讓孩子可以找回自己的勇氣,好好長大。 Prev上一篇為當事人與專業工作者發聲的勇氣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為當事人與專業工作者發聲的勇氣

為當事人與專業工作者發聲的勇氣 文/林上能 當我需要說明自己的工作時,總是覺得不太容易。我曾是高中輔導老師,現在則是在社區執業的諮商心理師,同時在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培育下一代的諮商心理師或輔導老師。此外,我也在勞動部的各種就業服務中心,針對不同對象提供諮詢、督導、授課,以及就業促進課程等服務。同時,我還是一名心理健康政策倡議者,經常奔走於市議會、立法院、教育部、衛福部,不斷與政府溝通對話,爭取更好的心理健康、心理衛生政策與資源。 我對心理諮商工作充滿熱情,並且關注這個領域的專業發展,也關心整體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議題。為爭取能和政府機關團體間對話的平台、機會與管道,我積極參與國內幾個重要的專業組織,當然也包括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身邊有些朋友會問我,為什麼總是充滿動力,去投入這些大多數人認為「吃力不討好」的事呢? 學習阿德勒心理學讓我更了解自己的優勢特性與擅長的事情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阿德勒的概念幫助我能理解每個人的生命歷程與生命風格各不相同,所呈現出來的樣態自然是多元的,往往也不容易找到交集與共識。然而,在對話的過程中,如何逐步促進彼此的目標與期待聚攏,朝向具有社群情懷與共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最重要的指引明燈。 我記得有一次從立法院出來,溝通協商的過程與結果並不理想,我和夥伴們邊吃飯邊感到憤怒。回家的路上,我開始省思:何不繼續待在心理諮商所裡專心做自己熟悉且熱愛的心理諮商工作就好?何必讓自己這麼辛苦? 然而,阿德勒心理學的精神始終讓我堅信,如果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個人的特質與發展是我們重視並提倡的核心價值,那麼不斷地溝通、對話、理解與凝聚共識,就是我們可以嘗試並努力的方向。「自卑與超越」、「貢獻與價值」、「歸屬與認同」始終是我在協商時提醒自己要堅守的重要策略與指標,讓大家都能各就各位、發揮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阿德勒關注社會弱勢的情懷,也呼應著我接受心理諮商訓練過程中不斷談到社會正義的概念,如果只是在諮商室內協助當事人,雖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師身為醫事人員、心理專業人員,其實更應該要發揮我們自身的影響力,為兒少、學生、社區民眾等向外/向上表達需求,促進社會與資源的流動,這也是社群情懷的具體實踐。 我們再從鉅觀到微觀,同樣地,在心理諮商的工作中,改變的歷程需要大量的洞察與準備。在陪伴當事人試圖從迷霧走出清晰道路的過程中,阿德勒心理學的個案概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白雪公主?灰姑娘?

Grace Lin,國小專任輔導教師,也是一對男雙寶(11 歲)與一位女孩兒(7 歲)的母親。因酷愛阿德勒的高瞻遠矚與直指人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嘗試以阿德勒的理念與孩子們互動,並願意以文字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 Grace Lin     星期六早晨,對孩子們來說,是寫作業的時間。小一的女兒,這天對完成作業卻充滿了抗拒,她重複地說:「16 行太多了,根本寫不完」,然後就沉浸在「寫不完」的無力裡。看見女兒這個模樣,不禁聯想起阿德勒認為情緒帶有功能與目的性–女兒透過情緒展現,表達了內在挫敗、壓力感受的同時,也逃開必須面對的寫作業的任務。     理解到情緒與其相應的行為都只是表象後,媽媽問:「你想要當白雪公主,或是灰姑娘?」,大概是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感到新奇,原本躺在客廳直視天花板的女兒,轉而偏頭看我,我心想著:「是時候有意識地向女兒分享點阿德勒了!」,於是,媽媽發揮了描述與整理的功力,直切主題回憶童話故事中,住在小矮人家的白雪公主,以及住在自己家的灰姑娘,每天都必須做很多很多的家事,但是,兩個人做家事的心情卻截然不同:白雪公主帶著開心的心情,一邊唱歌、一邊做家事,灰姑娘則帶著被迫害、擔心的心情在做;儘管灰姑娘遭受繼母與繼姊姊的不公平待遇,但白雪公主被皇后派人追殺也是很大的打擊。     媽媽又問:「你猜,為什麼同樣是做很多家事,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心情這麼不一樣?」,雙寶被故事吸引,悄悄圍了過來,一起加入回應的行列,大家七嘴八舌地亂猜:「白雪公主本身就喜歡做家事,灰姑娘討厭做家事」、「白雪公主覺得自己大難不死很幸運,做點家事小 case」、「灰姑娘一邊做家事、一邊想媽媽,就越做越悲傷」……,過程中,媽媽傾聽孩子們天馬行空的創意、接納任何可能,與此同時,原先那個唉唉叫、半死不活的女兒也回復了精氣神。     「同樣是寫作業,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方式看待這件事情?你可以選擇認為作業真多、一定寫不完,或是作業雖然多,一字一句、一定寫得完;你可以選擇認為老師真壞,出很多作業要來害人,或是選擇老師出這麼多作業,自己也會改很久,哈哈!或是選擇相信其他不同的想法……」,媽媽試圖透過童話故事的比喻,讓女兒體會到生活中的鎂光燈並不打在事件或情緒裡,而在於自己對於事件的詮釋、認定和歸因。     後續,媽媽並沒有去追問女兒此時此刻對於寫作業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出生序

出生序(Birth Order)   個體在家中的排行順序,包含有老大(長子女)、中間子女(次子女)、老么(么子女)或獨生子女。 阿德勒是第一個確認出生序會對孩子帶來影響的心理學家,「每個孩子在家中發展的角色,將取決於他們如何解釋自己所觀察到的的情況以及決定如何應對這些情況。」 生理上相同的出生序,不必然會塑造出心理上相同的出生序。決定性格的關鍵,與孩子出生時所面臨的情景有關。 在理解個體的時候,其生理上的出生序可以提供我們對其性格了解的概要方向,但仍需要將成長脈絡因素加進來,才是更貼近個體本身的性格評估。 參考文獻: Ansbacher, H. L., & Ansbacher, R. R. (Eds.). (1964).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Basic Books, Inc. Bettner, B. L. (2014). The six essential pieces of the parenting puzzle. Creative Press.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2025年3月號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2025年3月號

勇氣花園季刊 期    數:第七期發刊日期:2025年4月編輯整理:阿德勒心理學會刊物出版委員會-陳雅玲、廖佳慧 《編輯小語》 親愛的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會員夥伴們,最近過得好嗎?歡迎走進勇氣花園,一起春遊!花園裡的每一朵花都像是小小的勇氣在綻放,這一期的季刊,是一束束我們用心栽種的花朵。 謝謝你願意翻開這一頁、走進這片花園,花園如果沒有賞花的人,容易荒蕪,邀請讀者繼續共同欣賞美景,並歡迎隨時填寫《花園馨香》季刊讀者回饋線上表單(最後一項專欄),讓美麗的阿德勒勇氣花園,也有一朵屬於您美麗的花。 祝你在花園裡找到一朵屬於自己的勇氣花, 編輯群 敬上🌷 《理事長的話》 新芽初萌,萬物悄然翻新。今年,《勇氣花園季刊》迎來一位新的園丁──第五屆理事長張倪綸。透過理事長的話語,彷彿看見一座花園正悄悄展開新的一頁,不僅承載了感謝與祝福,還增添的期待與願景,為本期季刊揭開一個充滿希望的序章。邀請你我一同種下更多關懷與勇氣的種子。閱讀更多:理事長的話 《張老師月刊合作專欄》(2024三月號) 枯木開花:以阿德勒觀點陪伴發展型創傷的孩子   作者以「枯木開花」作為隱喻,傳達生命在適當的連結、能力、價值與勇氣(4C)滋養下。即使在成長過程中受過傷的小孩,也能透過關心和陪伴,給予足夠的愛和支持,一點一滴找回勇氣和力量,他們就能像枯木也能開花,綻放出新生的希望。整篇文章充滿了真心的關懷,讀完讓人感覺很溫暖,更明白陪伴的力量有多重要。閱讀更多:張老師合作專欄 《校園裡的阿德勒》狸狸大哉問:今天適合上學嗎? 透過阿德勒心理學的「4C原則」——連結、能力、價值、勇氣,陪伴狸狸修復關係、找回自信,幫助他慢慢走出困境。宇平老師用溫暖的筆觸提醒我們,哪怕孩子的步伐很慢,只要有愛與支持,他們都能勇敢面對人生,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閱讀更多:狸狸大哉問(第七期_宇平) 《社區裡的阿德勒》為當事人與專業工作者發聲的勇氣 我是誰?我在哪裡?上能老師以自己的經歷,結合阿德勒心理學的理念,強調心理師除了在諮商室內陪伴個案,也應該為社會弱勢發聲,促進資源流動與社會正義。透過不斷地對話、理解與凝聚共識,他努力在困難中找到方向,傳遞改變與希望的力量。這是一篇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文字,展現了對專業與社會責任的深刻承諾。閱讀更多:為當事人與專業工作者發聲的勇氣(上能)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白雪公主?灰姑娘? 阿德勒是運用的心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心靈覺察 / 阿德勒與創傷》面對創傷的勇氣

《心靈覺察/阿德勒與創傷》面對創傷的勇氣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談創傷,除了理解創傷從何而來,更重要的是,知道創傷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怎麼看待這個影響,以及我們選擇如何回應這個影響。 撰文/張倪綸 天下午,小棧拿著剛煮好的咖啡要走回位子,不小心被絆了一下,手上的咖啡全打翻到了大腿上,一整片的紅腫湧現⋯⋯ 「啊—!」大家聽到尖叫聲,紛紛上前來看看發生什麼事,有人檢查傷勢,有人則準備帶小棧去急診處理傷口。離開的時候,還能聽到小棧邊哭邊大罵:「X !到底是誰把箱子擺在那裡的?」另一邊的小桃正整理著厚厚的一疊文件,看見小棧出事,自己一個不留神,唰—「啊!我被紙割傷了!好痛喔!」同事大商見狀沒好氣的說:「怎麼又有事了?小心點!不要把血沾到文件上喔。」小桃微弱地應了聲:「喔。」匆匆拿了張面紙把傷口包起來,藉故離開現場跑去躲起來,蹲在樓梯間角落卻忍不住越來越焦慮,一邊默默地落淚,一邊想著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無能。小江在一旁看見小桃哭了,思緒一下子飄到上個禮拜,腦海浮現大商對自己破口大罵的樣子,耳邊彷彿又聽見大商怒吼的聲音,瞬間腦袋一片空白,眼神呆滯,什麼也做不了。 創傷無所不在 小棧被燙傷了,他的傷口很明顯、也很痛,所以大家想的是要立刻送醫處理。小桃只是被紙劃傷,看起來是平常生活中會發生的事情,所以可能不會特別處理。生理上的創傷,傷口明顯的,我們自然會留意,也會知道後續要花一段時間清創、換藥。 而傷口不明顯的,我們往往會 :「哎呀,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不用理它,過幾天就會好了。」大多數身體健康無虞的狀況下,傷口的復原不會有什麼問題,但若是身體狀況不佳、免疫力下降,就連小傷口都可能因再度感染而發炎,甚至潰爛。 心理創傷也是這樣。當你經歷重大的創傷事件(如家暴、性侵),因為有個明顯的「傷口」,所以我們知道應該去處理傷口。但像小江這樣,在工作上突然挨了一頓罵,除了頓時覺得情緒在翻騰,有點臉頰發熱、心跳加速、呼吸開始急促之外,我們大多會選擇告訴自己「別想太多了,繼續把事情完成就好」。 過了幾天,小江發現自己胸口仍然悶悶的,晚上也有點難入睡,早上起床變得困難,想到又要上班就感到疲憊,小江覺得壓力好大,但也不知道有誰可以陪自己說說話,只好不斷安慰自己「認真工作吧,想那麼多也沒用」。其實,這些反應都是身體正在對我們發出訊號:「你受傷了,最好要去包紮一下傷口囉。」 沒有發現自己心裡已經出現一道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自卑感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自卑感 編輯整理:鮑順聰 在個體心理學中,自卑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價值和能力的主觀評價、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認知,以及隨之而來的感受與身心反應。不安全感、無法發揮功能、面對任務時覺得無能、無法達成、焦慮、煩惱、擔憂等等都屬於自卑感。 正常的自卑感可激勵個體尋求解決之道,並且推動個體成長和發展;而誇大的、神經質的自卑感通常表現為過度、持續、全面的自卑感,並且對個人的日常生活、人際互動、情緒健康等產生負面影響,而容易採取對立攻擊或逃避退縮等較不健康的方式因應。 自卑感可再區分為原級自卑感和次級自卑感,或展現在不同的層面。 原級自卑感(Primary Inferiority Feeling)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力或價值的最初感知,通常源於童年時期的經歷和環境。原級自卑感可能來自於無法達到個人期望或面對困難的任務,對於孩童來說,這可能是無法做到他們想做的事情。這種自卑感可能會影響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 次級自卑感(secondary inferiority feeling)是個體知覺到和目標間的心理距離,當這個距離愈大,自卑感就愈強烈。如果目標是優於別人,那麼不管在實際上或想像上,當他沒有知覺到自己優於別人時,便會引起強烈的自卑感。當個體隨之陷入惡性、自我挫敗的循環,原本為了補償原級自卑感所建立的目標,卻引發了次級自卑感,而被引發的次級自卑感通常也會觸發原級自卑感,形成情緒的連鎖骨牌效應。 自卑感可以展現在許多不同層面,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方面,例如:身體的(對自己外貌、身材或身體功能等)、智力的(對自己的智力、學術成就或認知能力等)、心理的(對自己情感狀態、心理健康或心理能力等)、經濟的(對自己的經濟地位、財務狀況或職業成就等)、社會的(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社交能力或社會認同等)的負面感知和情感反應。而不同層面的自卑感可能會影響個人的自信心、價值感、社交關係、情緒健康或生活滿意度等等。 身為父母或師長,可以如何理解孩子的自卑感並運用在教養上? 開放溝通:通過與孩子建立信任與理解的關係,建立一個開放平等的溝通環境,讓孩子感到可以坦誠地分享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觀察行為: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反應,留意是否有自卑感的跡象,例如自我懷疑、退縮、焦慮等。 傾聽與探問:花時間聆聽孩子的內心聲音,了解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感受,並通過與孩子建立親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阿德勒家庭諮詢室》別讓過動的「刻板印象」影響對孩子的「管&教」

  《阿德勒家庭諮詢室》 別讓過動的「刻板印象」影響對孩子的「管&教」 趙元芝 【就讀小一的小烈從進幼稚園開始,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上的表現,一直是師長、父母努力協助與費心矯正的焦點。經醫師診斷有學習障礙及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除進行早療也持續用藥中。生活日常主要照顧者是媽媽,家中還有一個「正常」的弟弟。在家裡也經常與弟弟爭執打鬧。父親工作忙碌,回家看見兩個孩子經常吵吵鬧鬧,有意無意會表現出質疑太太是怎麼管教孩子們的。媽媽每日負責接送孩子上放學,學校老師總將對小烈與同學相處的行為轉述給母親,有時候會加上進退步的評價。據老師轉述,這回小烈在自由創作時間要拆同學搭建的積木作品,吵著要重建才行,要蓋一座遊樂場、大橋…..。老師阻止並糾正了小烈不適當行為,向母親說明外,也表示孩子似乎比上學期退步了。媽媽瞬間感到壓力與挫折,對於過動的孩子到底要怎麼教才會聽話懂事,不與同學發生衝突?」】 百年以前做為一名精神科醫師的阿德勒,提出了全人類福祉的關鍵在於兒童教育。相信父母都希望培養孩童能接受自我、並信賴這個世界,熱情的與他人共同參與學習與體驗,過上幸福的生活。親愛的爸爸媽媽們,還記得童年的你曾經犯錯或學不會的時候嗎?喜歡大人怎麼對待你?不喜歡大人怎麼對待你?什麼樣的成人姿態在你心裡留下溫暖,滋養了你的勇氣,然後,小小的你在內心告訴自己「我知道了,下次我會注意」,還是被管教之後,心中默默的想著「真倒霉,下次不要被大人發現就好了」。因為我們都不完美,都曾經犯過錯,當相信身邊的人是夥伴而非敵人,會感到有安全感,願意承認並修正自己的錯誤,更樂於與人溝通合作。 是的,我們的焦點不是孩子的錯誤行為,即使診斷是過動症的孩子,未來仍會進入社會,需要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因此,理想上能欣賞、喜歡自己,也能信賴身邊的人,將會最為健康且充滿與人合作的勇氣,可稱上擁有健康的人格。阿德勒心理學派的專家德瑞克斯歸結「極多數發生衝突、惹事、自傷傷人行為的孩子,都是氣餒的孩子」。所以超越過動症診斷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孩子在哪裡喪失了勇氣與受了傷?唯有了解孩子行為目的,方能對症。 好奇與傾聽孩子心中的想法、感受,是「為了什麼」做出該行為,從中理解孩子的渴望,發現孩子還需要學習的社會技巧與態度,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感受,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做出正確行為的選擇。當孩子犯錯,關心孩子的成人將有了一個成為夥伴、教練、表達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校園裡的阿德勒》阿德勒學校:帶著規範與歸屬的自由

  《校園裡的阿德勒》 阿德勒學校:帶著規範與歸屬的自由 林艾璇(大元國小  專任輔導教師)   伴隨少子化的浪潮來襲,教育部統計處學校基本統計資訊的資料顯示,112學年度6班以下規模的國小佔全台4成,113學年更將有18所國小停辦。掙扎於小校廢與不廢的決策之際,各縣市政府也鼓勵小校轉型為具有特色的理念教育學校,以增加存續的生機。為此,筆者想分享一所阿德勒理念的學校,其運作的方式相當呼應108課綱中強調的三項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阿德勒學校坐落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聖彼得堡,已成立16年,是一所國中小學學校( K-8 school)。在校園中,學生們上午修習基本學科,下午則有主題式的選修課程,此外,他們也透過會議討論參與學校的運作、問題解決,以達成在民主的環境中學習社會化,並透過內在動機與自我調節來促進學習的目標。        學校強調的精神為:帶著規範與歸屬的自由。自由同時包含著遵守規範的責任,並且透過明確的規範與尊重的氛圍,也能夠為學生帶來有所適從的安全感。 自由:人類生而自由,自由的權利並非被賦予或掙得的。在校園生活中,學生都必須投入與做出決策,在過程中的學習與犯錯都協助學生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 規範:民主社會必要的一環。每週召開一次學校會議,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與責任參與公共事務,且每人都有等值的一票。 歸屬:學生始終被視為對學校有貢獻、珍視的一員。在彈性、混齡的社群中,學習施與受的課題。   行為準則:校園中並不推崇獎懲制度,而是依據Dr. Raymond Corsini所提出的4R’s,學生會閱讀和簽署校園期待的協議,代表願意遵守行為準則,若沒有達成則將獲致自然或邏輯的後果。4R’s分別為 責任(Responsibility):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對學習負有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尊重(Respect):對自己的尊重與對他人的尊重。 善用資源(Resourcefulness):以創意運用自身與環境的各種資源,增加自己的技能與能力。 有同情心(Responsiveness):感知與環境的一體共存,實踐社會情懷。   透過親師生三方共同融入在社群的合作,學生從民主學校中獲得的是 透過貢獻的機會感到歸屬。 學習是一種選擇,學習的酸甜苦辣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熱情與興趣所在,也發現自己的能力與勇氣。 從面對學習的挑戰中獲得鼓勵和支持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扭蛋記

Grace Lin,國小專任輔導教師,也是一對男雙寶(10歲)與一位女孩兒(6歲)的母親。因酷愛阿德勒的高瞻遠矚與直指人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嘗試以阿德勒的理念與孩子們互動,並願意以文字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扭蛋記 Grace Lin       孩子在準備睡覺前的這段時間,一直是我的易爆點。一聽到睡覺的鬧鈴響起,孩子們像是漫遊後一一回神,瞬間接收到來自身體各式各樣的訊號:想要上大號上小號、想要喝水、這裡癢、那裏痛。這些舉措,在我看來就是想要拖延睡覺,罵過、氣過,用過提前睡覺、過了睡覺時間不回應孩子的要求……等策略,但效果都不是太好。     直到有天,孩子在家裡翻出了扭蛋機,讓我有了靈感,想要以「慶祝」(阿德勒不提倡給獎勵,而是與孩子一起慶祝目標達成的喜悅)的方式試試看。我請小女兒在紙條上寫下: 「愛的抱抱」、「自由十分鐘」、「陪陪我十分鐘」、「免死金牌」、「誰來點餐」(註1),一來和女兒練習一下注音拼音,二來女兒還看不懂國字,由她自己寫下內容才讀得懂,接著將紙條一一放入扭蛋中。然後媽媽就發布了準時睡覺的慶祝方法:在20:30前完成睡覺準備的抽扭蛋一枚。     孩子們因為期待投擲硬幣、轉動按鈕,然後聽著悅耳的兒歌送出一顆慶祝的禮物,而變得更為自發與自律,這在10歲的雙寶身上能夠很明顯且迅速地觀察到行為與態度轉變的結果,在6歲的女兒身上更多是看到改變的歷程:從一開始的散漫遊蕩,到有獲得扭蛋的機會,並且漸漸會自行設定目標,也提醒自己要努力達成,這期間經歷了大半年。然而不論快慢,我們的家其實都在邁向讓每一個成員更感到有所適從、安適、歸屬的路上。     最後,猜猜看!對孩子來說「最不稀罕」以及「最有吸引力」的禮物分別是什麼?     我們家小孩覺得最沒用的是「免死金牌」,孩子給出的理由是:當爸爸媽媽開啟責罵模式時,拿出免死金牌只會死得更慘,儘管他們從來沒有試過,但我猜或許他們的推測是準確的,也暗自佩服他們的觀察。     最受孩子們喜愛的是「誰來點餐」,能夠預約一道道可口美味的咖哩飯、pizza、焗烤義大利麵……,真讓他們開心不已,但同時也讓媽媽累歪了,為要消耗他們的誰來點餐,我又宣布5個誰來點餐可以換一次餐廳吃飯、10個誰來點餐,可以邀請祖母一起到更高價位的餐廳吃飯。自此,孩子們又解鎖了不同面向的學習:想要到餐廳吃飯,必須提供自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