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 admin

活動消息

2026年國際個體心理學學會亞洲聯合研討會

發佈: 2025-09-13 16:20 2026年國際個體心理學學會亞洲聯合研討會綻放時刻:個體心理學在亞洲的紮根與成長 “Time to Bloosm”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t Asia Conference 2026 世界阿德勒心理學會將贊助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韓國阿德勒心理學會共同推出聯合國際研討會,我們將串連四會學者、實務工作者與阿德勒心理學的愛好者,齊聚在日本大阪櫻花盛開之際,分享阿德勒心理學在亞洲開花結果生根/深耕的成果,精彩豐富又多元的內容,邀請您一起前來大阪共襄盛舉。 主辦: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JSAP)、韓國阿德勒心理學會(KAPA)、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TSAP)贊助:世界阿德勒心理學會(IAIP) 時間:2026年3月20日(星期五)~2026年3月22日(星期日) 地點:難波禦堂筋館(本次會議將僅以實體形式舉行)            大阪市中央區難波 4-2-1 難波禦堂筋大樓 郵編 542-0076 參與費用:即將公告 日程表:即將公告研討會將舉辦各種活動,包括:• 三個主辦國家各有一場精彩主題演講• 世界阿德勒心理學會特別講座• 各國分組平行講座• 文化交流活動• 學術海報展示主要演講和各種平行講座將以各國母語發表,現場可運用AI翻譯為與會者慣用語言。 各場次提案烈徵求中! 本次研討會將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在諮商、心理治療、醫學、教育、家長支持和組織發展等領域的有效應用。應著重在探討植根於亞洲地區背景的本土實踐。摘要的篩選將兼顧多樣性和地域性。我們也歡迎亞洲和非亞洲參與者的聯合報告。我們徵求45-60分鐘的講座、口頭報告和海報展示。摘要必須以英文撰寫。如有需要,可附上日文、韓文或中文摘要(但非強制要求)。提交提案時,請包含以下資訊:a) 演講標題b) 演講形式(講座、專題討論、海報發表)c) 姓名和學術背景/資格d) 與 IAIP 成員組織的隸屬關係(選填)e) 聯絡資訊(電子郵件地址)f) 150-200 字摘要(如果需要,英語 + 日語/韓語/希望參與者演講版)g)申請及諮詢事宜,請洽:timetoblossom26@gmail.com。提交截止日期:2025年9月30日 Prev上一篇阿德勒導向家庭會議 合作取

活動消息

阿德勒導向家庭會議 合作取代控制的親子教養策略

發佈: 2025-09-10 17:38 【阿德勒導向家庭會議】 合作取代控制的親子教養策略 一、課程理念和目標: 孩子不需要控制,需要被邀請參與;父母不需要權威,只需要建立合作。 重視孩子未來,想要培養自信自立、能負責、能合作的孩子,卻常覺得做不完的家務,偏偏加上家中孩子越大越講不聽? 想學習合適且有效的教養方法,想停止失控、暴走、摩擦,不愉快的不良循環,「家庭會議」讓你不用再當怒吼父母,更是保有良好親子關係,最輕鬆有效的教養方式。 課程目標如下: 深入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精神及合作取代控制理念。 學會有效的家庭溝通方法與傾聽技巧。 掌握阿德勒式家庭會議原則與操作流程。 實踐家庭會議策略,提升孩子責任感、合作力與自律性。 能在日常生活中建立長期穩定的親子合作模式。 二、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三、報名資格: 想改善親子關係的家長 想培養孩子更有合作、責任感與自律性的家長、教育工作者 對阿德勒心理學與家庭教養有興趣者。 四、上課時間:1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9:00-12:00,13:00-16:00,共6小時 五、上課地點和方式:視訊授課(不錄影,無回看課程及補課) 六、課程綱要: 體驗式學習課程,透過互動與實務操作、輔以案例討論,達能完整理解、練習並回家落實。 時間 內容 9:00-12:00 1. 課程介紹及目標說明 2. 阿德勒心理學核心精神 3. 親子溝通技巧(一) 4. 家庭會議的價值、流程與原則 12:00-13:00 用餐 休息 13:30-16:00 1. 親子溝通技巧(二) 2. 家庭會議問題解決策略 3. 實務工具與策略 4. 整合與回顧     七、課程帶領人:趙元芝老師    親子生活教練、親師諮詢師 學歷:靜宜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 現職:臺中市家庭教育中心諮詢輔導員、社團法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監事 組織領導: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理事、年會籌備總召集人 專業證照:國中教師證、NASAP & TSAP認證讀書會帶領人、親師諮詢師、督導、講師、成癮諮詢師、伴侶諮詢師、生命設計諮詢師、教育部家庭教育專業人員( 第0003365號 ) 八、上課用書: 家庭會議-自信自立的開端 作者:Betty Lou, Amy Lew 譯者:黃慧森、趙元芝  白象文化出版 九、報名資訊: 網路報名時間:2025/12/

活動消息

阿德勒話話課|線上實踐系列 在螢幕前也能勇敢說話:用阿德勒心理學破解職場溝通卡關

發佈: 2025-09-10 17:26 【阿德勒話話課|線上實踐系列】 在螢幕前也能勇敢說話:用阿德勒心理學破解職場溝通卡關 一、課程目標: 你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經驗:話到嘴邊卻又吞了回去?擔心「講了沒人懂」乾脆選擇沉默?覺得「講了不一定有用」所以不敢表達? 這堂線上課不是教你變成話術高手,而是幫你建立心理上的勇氣。我們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觀點,帶你看見自己在職場溝通中的「卡點」,並一步步練習說得更清楚、更有力量——不是吵架的力量,而是連結與合作的力量。 二、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三、報名資格:20-50歲在職工作者、主管、自由工作者 四、上課時間:114年10月25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 五、上課地點和方式:線上同步互動(無需開鏡頭,歡迎書寫或語音參與) 六、課程綱要: 讓你表達更有勇氣的心理策略 阿德勒式「勇氣對話」三步驟 面對誤解與衝突時不再退縮的說話練習 七、課程帶領人:廖偉志老師 (1) 學歷 Dale Carnegie Training Pre-DNA course(核心領導力訓練)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肄業 南台科技大學商管學院碩士 AMBA 國防大學法律系 (2)工作經歷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秘書長/理事/講師/督導 台灣職涯發展專業人員協會理事 教育部校園性別事件調查專業人才 勞動部工作場所性騷擾調查專業人才 高雄市/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親職教練培訓講師 台南市教育及兒童少年發展協會—職涯探索講師 勞動力發展署人才資源發展中心特約企業教練 新北市婦女中心/職涯婦女培力特約講師 台中市/屏東縣就業服務中心特約講師 新竹/苗栗/高雄就業服務站特約職涯諮詢師 各大學屬屋健康諮詢師/生涯輔導講師 LHH Taiwan 資深顧問 (3)專業認證 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 NASAP / 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TSAP 共同授證親子生活諮詢師、教練、講師、督導、生涯教練 美國教育暨認證中心 CCE 核發 GCDF 全球職涯發展師 (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國際專業認證教練 (Board Certified Coach) SCPC 職涯策略規劃師 (Strategic Career Planning Consultant) Yes 就業力職涯諮詢師 美國 CDA 生涯發展諮詢

活動消息

2025從繪本看阿德勒

發佈: 2025-07-29 16:32     【2025從繪本看阿德勒】 一、課程理念與目標: 由維也納精神科醫師Alfred Adler 建立的個體心理學(亦稱阿德勒心理學),存在已超過一個世紀,然而在當代眾多心理學派中,阿德勒心理學仍是瞭解人類性格形成,家庭動力,人際關係,組織領導,全人身心健康最佳理論依據。 本課程透過一系列繪本協助成人帶領著兒童認識阿德勒的家庭觀與人際觀,用阿德勒四個關鍵C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社會互動方式,並且透過團體的互動和討論,進一步規劃適合自己的人際互動模式。 二、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三、報名資格:對繪本教育有興趣的教師和家長等喜愛阿德勒教育理念的人。 四、上課時間:2025/9/21(星期日)9:00-11:00。 五、課程綱要: 時間分配 主題 活動 9:00-9:30 繪本的導讀(一) 1.  段落摘要的練習。 2.  心智圖法的練習。 3.  分組合作學習的討論。 4.  鼓勵方式的使用。 9:30-10:00 繪本的導讀(二) 1.  用四個關鍵C來看凱琪。 10:00-10:30 我的交友故事 1.   用四個關鍵C檢視人際互動方式。 2.   找出孩子的優點和限制。 3.   給鼓勵。 10:30-11:00 作家養成班 改寫自己的故事,並給自己鼓勵。 六、上課方式與地點:線上視訊授課。 七、課程帶領人:黃慈愛老師 學歷:台南大學特教系、高師大特教研究所碩士班、高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現職:高雄市民族國小特教組長       高雄市特殊教育輔導團兼任輔導員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 組織領導:民族國小教師專業社群召集人8年 專業認可:曾獲特殊優良教師、Super教師和優良特殊教育人員獎項 主要著/譯作: 楊蕢芬、黃慈愛、王美惠著(2003)。自閉症兒童社會情緒技能訓練。心理出版社。新北市。 八、上課用書: 凱琪的包裹Boxes for Katje 繪者: Dressen-McQueen, Stacey原文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Byr)出版日期:2003/09/12語言:英文中文譯名:凱琪的包裹(東方出版) 九、報名資訊: (一)網路報名時間:2025/09/09前於官網完成報名及繳費程序。繳費確認後,將收到本會寄發之讀書會課程行前通知。 課程開始前三日

所有課程

2025年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暨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認證課程

2025年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暨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認證課程 發佈: 2025-07-28 22:29 【TSAP 2025年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暨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認證課程】 一、課程理念與目標: (一)課程宗旨 本認證課程由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楊瑞珠教授設計與指導,期待透過好書與好人的交流與交會,使得阿德勒心理學的智慧得以啟發、傳遞、震盪、延續;藉由十個月讀書會的深入閱讀與討論的啟發,讓更多生命的對話與探索啟動自己、觸動他人、轉動世界。在學習阿德勒心理學基礎理論之後,透過二個月的讀書會帶領人培訓,預備自己成為勇氣催化者並具備讀書會帶領人知能,持續以行動將阿德勒心理學應用與推廣於五大生命任務中。 勇氣催化者是一位抱持肯定(yes)態度甚於否定(no)態度的溫暖個體,身為一個健康完整的人,將懷著情感、敏銳與社會目的,帶著信心鼓勵周遭的人。勇氣催化者重視平等的關係,並視改變為選擇與結果的學習歷程。在群體生活中,勇氣催化者的特徵:有魄力與自信、勇於冒險、接納、關注與有愛心、示範與合作、具有適應能力及幽默感。除此之外,勇氣催化者在思考上、感受上與行動上的態度與行為,也深刻反映出無私之愛。      我們共同努力攜手走過諸多挑戰,如今,我們將持續與大家分享勇氣在我們生活當中的種種經歷,共同出發,航向克服挑戰的勇敢旅程。 (二)學習承諾與認證 我們共同承諾以最大熱情與認真完成課程。包括:1.參與讀書會課程八次以上以及帶領人培訓課程二次;2.完成作業;3.積極投入討論;4.同儕在學習上相互協助。結業後將獲得NASAP(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Adlerian Psychology)與TSAP(Taiwan Society of Adlerian Psychology)共同認證之《阿德勒心理學讀書會帶領人》資格與證書。 二、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三、報名資格:認同勇氣催化者之特質者或專業工作者,並願意以行動應用阿德勒心理學於其實務現場(如諮商、治療、教學、親職、醫療、社服、企業組織管理與領導等……)。 四、上課時間:十個月的沉浸式讀書會加上兩個月的帶領人培訓課程,日期分別為:2025/10/18、11/15、12/20、2026/01/17、03/14、04/18、05/16、06/13、07/18、08/15、09/19(帶領人培訓課

勇氣花園季刊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共融感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之9【共融感】 編輯整理:鮑順聰 共融感,德文原詞 Gemeinschaftsgefühl 遠超英文 social interest 的意義範疇。 共融感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意指一種內在的情感與能力,讓個體感受到與他人、社會及整個人類共同體等擴及生命整體的深刻連結感,包括對過去世代的感恩、當下貢獻的意願,以及對未來的關懷(Sophia de Vries的觀點);被形容為「地球人類的宇宙性感受」,是一種「必須親身實踐才能深刻理解的抽象概念」(Alfred Farau的觀點)。 共融感源自於個體的早期經驗,尤其是母親與嬰兒的互動模式。母親的溫暖、耐心與關愛是共融感的第一步。共融感需要在成長中逐步培養,從家庭到社區,再到全球的連結,形成一種擴展性的社會聯結圈。 阿德勒認為,共融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缺乏共融感的人容易陷入孤立、自私或神經質行為。擁有高度共融感的個體更容易感受到幸福、成功與安全感,並能更好地應對生活挑戰。 共融感具多向度、全人發展的特性:情感層面,是一種與他人及世界有所連結的感受;表現為合作、貢獻與勇氣等行為;且能以高層次的精神與態度,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阿德勒將共融感視為人類進化的理想狀態,超越了個人主義,強調人類共同體的合作與和諧。它與宗教、文學及文化中的許多理念相呼應,如基督教的Agape、儒家的仁,以及文學作品中對孤立與連結的描繪。 對孩子而言,共融感是一種「歸屬感」與「貢獻感」的結合,能感受到:「我在群體中有價值,我的存在能讓世界更好。從「我能得到什麼」轉向「我能給予什麼」;能理解並回應他人的情緒與需求;可自發性地關心群體福祉(如家庭、班級、社區)。 身為父母或師長,可以如何理解共融感並運用在孩童的教養上? 打造「安全基地」─從家庭開始的歸屬感:固定的家庭日常儀式,如共進晚餐、睡前分享,讓孩子體驗「被接納」的安全感。當孩子爭吵時,不說「別吵了」,而是引導:「你覺得弟弟為什麼搶玩具?他可能也很想玩,我們可以怎麼一起解決?」;不說「你好自私」,改說:「你剛才沒分享玩具,妹妹看起來有點難過,下次可以試試輪流玩嗎?」 用「平等合作」取代「輸贏競爭」:讓孩子選擇能貢獻的家務(如澆花、擺餐具),強調:「你的幫忙讓全家吃飯更快樂!」。玩需要合作的桌遊或運動項目,而非只獎勵「贏家」,失敗時討論:「我們怎麼調整策略?團隊合作比輸贏更重要。」

勇氣花園季刊

《從電影/戲劇看生命任務》那些藏在小鬼背後的話:在關係中找回自己

  那些藏在小鬼背後的話:在關係中找回自己      陳雅玲      你曾有那樣的時刻嗎?總想成為別人眼中「討人喜歡」的模樣,彷彿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與需要。久而久之,忽略自己內在的聲音,也忘了,真正的連結,不該是犧牲,而是相遇。於是,我們在討好與壓抑中,感到孤單。     電影《我的鬼女孩》像是一道溫柔卻直指人心的微光,看似平靜的敘事,卻悄悄在觀者心中掀起陣陣波瀾。它談的不是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關於「說出感受」這件事,是如何改變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通往歸屬的橋梁,來自真誠的表達。我們一起從阿德勒的視角來看電影吧!     主角柊,是個渴望被愛的孤獨靈魂。他壓抑、退讓、隱藏真實的感受,努力維持著那個「大家喜歡的樣子」。可每當情緒被壓到極限,那些象徵內心痛苦的小鬼便悄然浮現。那是一種畫面上的詩意表達,也像是我們自身的投影。那無形的小鬼,更像是長期未被看見的情緒,正在對我們低語:「你也該為自己活一次了。」     柊的壓抑,藏著與父親未曾說出口的情感。似乎提醒我們,沈默有時不是保護,而是一種失去連結的遺憾。而真正的連結,不是在無聲中忍耐,而是在關係裡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當柊與紬開始同行,他的壓抑慢慢被鬆動。紬看見他的溫柔,柊也從她的依賴中,看見自己是有能力、被需要的。那份不再單向的連結,是彼此靠近的起點。     柊願意為紬奔走、尋找線索,成為她情感的依靠。在這過程中,柊也重新找回久違的能力感與價值感。他不再只是別人的附屬品,而是有選擇、有行動、有存在重量的人。而紬,在柊的陪伴下,逐步走出對母親離去的糾結,理解了父親沈默背後的疼惜與無奈。說不出口的情感,其實從未消失,只是被愛小心翼翼地藏了起來。紬與柊之間的關係,是彼此修復,也是彼此照見。紬讓柊學會面對自己;柊也讓紬看見世界原來可以更溫柔。     在柊與紬的互動中,我們也看見了「社群情懷」的實踐。阿德勒認為,人是社會性存在,真正的幸福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與人連結後的貢獻與被需要。他們是彼此的依靠,也是在成長路上最剛好的提醒。阿德勒所說的「勇氣」,不只是面對世界的決心,更是看見自己、接納自己後,依然願意向人伸出手的力量。     電影最後,那些曾經擾人的「小鬼」不再主導柊的情緒。因為他學會說出心裡話,也明白了,自己並不是多餘的,這是與自己的連結。開始認同自己是「有影響力」,是「值得被愛

勇氣花園季刊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對女兒唱歌

淑芬露水的「遇見孩子,淋潤幸福」之阿德勒媽媽隨筆                                                    想起10年前在養育的黑森林中前進時,常常感到失落和無助,還好後來遇見阿德勒這盞明燈,在自省和學習中,循著這盞明燈的光,我開始漸漸走出黑森林中,體會到「遇見孩子,淋潤幸福」的美妙感受。    之1 對女兒唱歌     大班時的女兒在學寫字和注音時,雖然寫的字看來像蝴蝶在飛,可是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已經會自己寫注音、拼注音了,我也很佩服她,她學注音的速度比我想像的還要快。我並不覺得她特別聰明,但我看到她對學習很有興趣,很喜歡學習。     當時看了一本書─賞識你的孩子,看到書中提到的理念,讓我覺得好像遇到知音。原來,我只是單純的欣賞女兒,卻有這些的附加的正向效果,我想女兒現在的學習能夠專注、喜歡學習,可能就是因為她的潛能常常是在愉快中提升,沒有因為害怕而被壓抑。   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寫道:   在每個子身上都蘊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周弘校長說:     我教育女兒的奧秘是女兒心靈舒展,學習就會歡樂而輕鬆, 生命在好感覺中提升,才會越走越順。       也許是因為女兒早產,我特別心疼女兒,從在產房抱到她的那一刻開始,我看到女兒就很珍惜、很開心、就會笑,然後邊笑邊唱歌給女兒聽,告訴那還聽不懂媽媽在說什麼話的小娃兒,說著:「我好愛你,好喜歡你,看到你就想笑,就好開心。」唱著:「我一看到你就笑,為什麼你會那麼可愛,讓我看到你,我就很開心。」日復一復,每天一下班,不管再怎麼累,一看到女兒,我就好開心,就開始對女兒唱歌。我笑時,她也對我咯咯的笑;我唱歌時,她那沒有牙齒的嘴巴笑得更開心了。怎麼笑,怎麼唱都不膩。 就這樣,我每天看著她笑,對著她唱歌,我想,如果有路人甲看到這幕情景,一定會以為這個媽媽不太正常。 女兒大概就是這樣,每天都好放鬆、好開心,所以蘊積的正面能量較多,學習能力也較強。     然而,我發現當女兒長愈大,她被我罵的機會也愈多,而且每一次只要我罵得聲音比較強烈,她半夜一定會哭;反之亦然,只要她半夜啼哭,回溯到白天,一定是因為曾經被我罵過,沒有一次例外,屢試不爽。 小孩子自有自己宣洩負向情緒的管道,女兒半夜的哭啼聲提醒我不能再這樣對她了。我也開始反省:我怎麼對待她和小時候不一樣了,以前是對她

勇氣花園季刊

《社區裡的阿德勒》相信即是勇氣

社區裡的阿德勒:相信即是鼓勵 文/林上能 小文今年唸高一,下學期開始以來一直都不太穩定到學校上課,媽媽怎麼問都只得到小文的白眼,從來都沒辦法得知以往國小國中乖巧又聽話的女兒,怎麼會變得如此。她感到很無措和沮喪,希望能幫小文安排心理諮商。 「心理師,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來見你?我跟她講她一定不願意的。」聽得出來媽媽真的是非常無助,但我也誠實地向媽媽表示,心理諮商會需要孩子有意願才可能開始,除了善意地關懷與鼓勵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策略;聽了媽媽與小文相處的狀況,確實也覺得媽媽的著急與期待,此時未必是幫得上忙的;我提供媽媽一些情緒支持以及互動上的提醒,也分享一些關於我的網路資訊給媽媽,或許讓孩子看看這些資訊,或許她有認同的部分,我們會有緣份可以談談,並特別提醒媽媽:「或許讓孩子有意願的話,自行致電心理諮商所預約好了,我們會回報給您孩子有預約。」 一個月過去,心理諮商所的行政人員接到了小文自行預約諮商的訊息。 初次見面小文顯得很不自在,話也不多。我很好奇小文怎麼會決定要來談。 「是我媽要我來的。」小文不客氣地直說。 「媽媽對你說了什麼,讓你願意自己來預約呢?」我接著問。 「她講過一次,然後傳一些關於你的資訊給我,就什麼也沒說了。所以我就來約了。」小文這次倒是回應得很快。 「在媽媽給了你訊息到你來預約,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好奇問道。 「…(安靜)…學校老師說我再不去學校就會被扣考了。」小文眼神漂移了一下。 「我好像聽到你其實是在乎學校的事情,但我猜想可能遇到了什麼狀況,不太好對媽媽說,也不太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是不是這樣?」我緩緩地回應道。 「…(點頭)…」小文一言不發,也迴避著我的眼神。 「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我覺得你很有勇氣打了這通電話來預約,你是願意為自己負責的學生。我不確定我能不能幫上忙,但我很想聽你說說發生什麼事,我想陪你一起想辦法,好嗎?」我接著回應。 小文的眼眶紅了,她沒點頭,也說不出話來。我們倆安靜了幾分鐘,她先打破了沉默… 「其實我有在網路上你的一篇文章,我在想,真的有人可能承接住我的痛苦嗎?我身邊的人都沒有人能理解…」小文微弱地說著。 小文緩緩道來上高中後,她沒有想到高中的人際關係這麼複雜,大家早已不像以前國中那樣天真、單純,要打入大家的圈圈好難;課業也變得好難好多上課根本就聽不懂,下課去補習班也都沒精神;晚上回到家想追個劇放鬆又會被媽媽唸,常

勇氣花園季刊

《校園裡的阿德勒》從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看生命風格與追求卓越的勇氣

校園中的阿德勒-從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看生命風格與追求卓越的勇氣 廖佳慧 六月,又是一年中的畢業季。對於即將離開校園、踏入生涯新階段的學生來說,有些人已經順利錄取大學,開始規劃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但也有一些學生,面對未來感到迷惘,缺乏明確目標與動力。對這群即將展翅的年輕人,在高三最後一堂生涯規劃課,我帶領他們觀看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作為送給他們的畢業禮物,希望對他們未來的人生有所啟發。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在Netflix播出後,引發熱烈討論。節目邀請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及重量級美食家白種元與擔任評審,由20位名廚組成的「白湯匙」團隊,對決80位無名廚師組成的「黑湯匙」團隊。在節目中最精采的地方是每位廚師將食材當成藝術品般創作,精雕細琢,重視每個細節,將創意、巧思與料理技術發揮到極致,目不瑕給。  在80位「黑湯匙」中,有兩位廚師特別引人注目:一位是運用漫畫學做菜的「撕漫廚師」,另一位是從「外送員廚師」林泰勳。兩人皆憑藉獨特的生命風格,突破傳統框架,勇敢追夢,成為節目中令人矚目的焦點之一。 撕漫廚師原本只是漫畫店的老闆,沒有接受過正規廚藝訓練,憑藉對漫畫料理的熱情,還原漫畫中的菜色,獲得比賽進階資格。他從「興趣」出發,在漫畫《炒翻天》、《中華一番!》等作品中汲取靈感,結合中文料理書自學,創造出獨特的料理風格,在比賽中以漫畫《美味大挑戰》第二集第25頁烹調的「東坡肉」被評審白種元肯定,證明追夢不必拘泥於傳統框架,而是要發展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 外送員廚師林泰勳則出身貧寒,曾經住過孤兒院,外送工作讓他意外接觸到中式料理,激發對烹飪的興趣,靠著自學與努力不懈,從外送員變成餐廳主廚。林泰勳則不被成長歷程的困境限制,以積極、勇敢面對挑戰的生命風格,持續調整目標與行動方向。    這兩位廚師的故事,呼應心理學家阿德勒所提出的「生命風格」理論。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從小就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這個劇本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進而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情感與行動模式。生命風格不僅可以自己創造,更具備改變的可能性,為自己設定目標,以勇氣面對挑戰及挫折,不斷嘗試與修正,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對即將畢業的學生,阿德勒理論提醒我們,生命風格如同一張獨一無二的「人生菜單」,像《黑白大廚》的平民廚師們,縱然起點較他人為低或一時之間找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