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共融感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之9【共融感】 編輯整理:鮑順聰 共融感,德文原詞 Gemeinschaftsgefühl 遠超英文 social interest 的意義範疇。 共融感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意指一種內在的情感與能力,讓個體感受到與他人、社會及整個人類共同體等擴及生命整體的深刻連結感,包括對過去世代的感恩、當下貢獻的意願,以及對未來的關懷(Sophia de Vries的觀點);被形容為「地球人類的宇宙性感受」,是一種「必須親身實踐才能深刻理解的抽象概念」(Alfred Farau的觀點)。 共融感源自於個體的早期經驗,尤其是母親與嬰兒的互動模式。母親的溫暖、耐心與關愛是共融感的第一步。共融感需要在成長中逐步培養,從家庭到社區,再到全球的連結,形成一種擴展性的社會聯結圈。 阿德勒認為,共融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缺乏共融感的人容易陷入孤立、自私或神經質行為。擁有高度共融感的個體更容易感受到幸福、成功與安全感,並能更好地應對生活挑戰。 共融感具多向度、全人發展的特性:情感層面,是一種與他人及世界有所連結的感受;表現為合作、貢獻與勇氣等行為;且能以高層次的精神與態度,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阿德勒將共融感視為人類進化的理想狀態,超越了個人主義,強調人類共同體的合作與和諧。它與宗教、文學及文化中的許多理念相呼應,如基督教的Agape、儒家的仁,以及文學作品中對孤立與連結的描繪。 對孩子而言,共融感是一種「歸屬感」與「貢獻感」的結合,能感受到:「我在群體中有價值,我的存在能讓世界更好。從「我能得到什麼」轉向「我能給予什麼」;能理解並回應他人的情緒與需求;可自發性地關心群體福祉(如家庭、班級、社區)。 身為父母或師長,可以如何理解共融感並運用在孩童的教養上? 打造「安全基地」─從家庭開始的歸屬感:固定的家庭日常儀式,如共進晚餐、睡前分享,讓孩子體驗「被接納」的安全感。當孩子爭吵時,不說「別吵了」,而是引導:「你覺得弟弟為什麼搶玩具?他可能也很想玩,我們可以怎麼一起解決?」;不說「你好自私」,改說:「你剛才沒分享玩具,妹妹看起來有點難過,下次可以試試輪流玩嗎?」 用「平等合作」取代「輸贏競爭」:讓孩子選擇能貢獻的家務(如澆花、擺餐具),強調:「你的幫忙讓全家吃飯更快樂!」。玩需要合作的桌遊或運動項目,而非只獎勵「贏家」,失敗時討論:「我們怎麼調整策略?團隊合作比輸贏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