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共融感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之9【共融感】 編輯整理:鮑順聰 共融感,德文原詞 Gemeinschaftsgefühl 遠超英文 social interest 的意義範疇。 共融感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意指一種內在的情感與能力,讓個體感受到與他人、社會及整個人類共同體等擴及生命整體的深刻連結感,包括對過去世代的感恩、當下貢獻的意願,以及對未來的關懷(Sophia de Vries的觀點);被形容為「地球人類的宇宙性感受」,是一種「必須親身實踐才能深刻理解的抽象概念」(Alfred Farau的觀點)。 共融感源自於個體的早期經驗,尤其是母親與嬰兒的互動模式。母親的溫暖、耐心與關愛是共融感的第一步。共融感需要在成長中逐步培養,從家庭到社區,再到全球的連結,形成一種擴展性的社會聯結圈。 阿德勒認為,共融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缺乏共融感的人容易陷入孤立、自私或神經質行為。擁有高度共融感的個體更容易感受到幸福、成功與安全感,並能更好地應對生活挑戰。 共融感具多向度、全人發展的特性:情感層面,是一種與他人及世界有所連結的感受;表現為合作、貢獻與勇氣等行為;且能以高層次的精神與態度,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阿德勒將共融感視為人類進化的理想狀態,超越了個人主義,強調人類共同體的合作與和諧。它與宗教、文學及文化中的許多理念相呼應,如基督教的Agape、儒家的仁,以及文學作品中對孤立與連結的描繪。 對孩子而言,共融感是一種「歸屬感」與「貢獻感」的結合,能感受到:「我在群體中有價值,我的存在能讓世界更好。從「我能得到什麼」轉向「我能給予什麼」;能理解並回應他人的情緒與需求;可自發性地關心群體福祉(如家庭、班級、社區)。 身為父母或師長,可以如何理解共融感並運用在孩童的教養上? 打造「安全基地」─從家庭開始的歸屬感:固定的家庭日常儀式,如共進晚餐、睡前分享,讓孩子體驗「被接納」的安全感。當孩子爭吵時,不說「別吵了」,而是引導:「你覺得弟弟為什麼搶玩具?他可能也很想玩,我們可以怎麼一起解決?」;不說「你好自私」,改說:「你剛才沒分享玩具,妹妹看起來有點難過,下次可以試試輪流玩嗎?」 用「平等合作」取代「輸贏競爭」:讓孩子選擇能貢獻的家務(如澆花、擺餐具),強調:「你的幫忙讓全家吃飯更快樂!」。玩需要合作的桌遊或運動項目,而非只獎勵「贏家」,失敗時討論:「我們怎麼調整策略?團隊合作比輸贏更重要。」

勇氣花園季刊

《從電影/戲劇看生命任務》那些藏在小鬼背後的話:在關係中找回自己

  那些藏在小鬼背後的話:在關係中找回自己      陳雅玲      你曾有那樣的時刻嗎?總想成為別人眼中「討人喜歡」的模樣,彷彿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與需要。久而久之,忽略自己內在的聲音,也忘了,真正的連結,不該是犧牲,而是相遇。於是,我們在討好與壓抑中,感到孤單。     電影《我的鬼女孩》像是一道溫柔卻直指人心的微光,看似平靜的敘事,卻悄悄在觀者心中掀起陣陣波瀾。它談的不是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關於「說出感受」這件事,是如何改變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通往歸屬的橋梁,來自真誠的表達。我們一起從阿德勒的視角來看電影吧!     主角柊,是個渴望被愛的孤獨靈魂。他壓抑、退讓、隱藏真實的感受,努力維持著那個「大家喜歡的樣子」。可每當情緒被壓到極限,那些象徵內心痛苦的小鬼便悄然浮現。那是一種畫面上的詩意表達,也像是我們自身的投影。那無形的小鬼,更像是長期未被看見的情緒,正在對我們低語:「你也該為自己活一次了。」     柊的壓抑,藏著與父親未曾說出口的情感。似乎提醒我們,沈默有時不是保護,而是一種失去連結的遺憾。而真正的連結,不是在無聲中忍耐,而是在關係裡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當柊與紬開始同行,他的壓抑慢慢被鬆動。紬看見他的溫柔,柊也從她的依賴中,看見自己是有能力、被需要的。那份不再單向的連結,是彼此靠近的起點。     柊願意為紬奔走、尋找線索,成為她情感的依靠。在這過程中,柊也重新找回久違的能力感與價值感。他不再只是別人的附屬品,而是有選擇、有行動、有存在重量的人。而紬,在柊的陪伴下,逐步走出對母親離去的糾結,理解了父親沈默背後的疼惜與無奈。說不出口的情感,其實從未消失,只是被愛小心翼翼地藏了起來。紬與柊之間的關係,是彼此修復,也是彼此照見。紬讓柊學會面對自己;柊也讓紬看見世界原來可以更溫柔。     在柊與紬的互動中,我們也看見了「社群情懷」的實踐。阿德勒認為,人是社會性存在,真正的幸福不是個人的成功,而是與人連結後的貢獻與被需要。他們是彼此的依靠,也是在成長路上最剛好的提醒。阿德勒所說的「勇氣」,不只是面對世界的決心,更是看見自己、接納自己後,依然願意向人伸出手的力量。     電影最後,那些曾經擾人的「小鬼」不再主導柊的情緒。因為他學會說出心裡話,也明白了,自己並不是多餘的,這是與自己的連結。開始認同自己是「有影響力」,是「值得被愛

勇氣花園季刊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對女兒唱歌

淑芬露水的「遇見孩子,淋潤幸福」之阿德勒媽媽隨筆                                                    想起10年前在養育的黑森林中前進時,常常感到失落和無助,還好後來遇見阿德勒這盞明燈,在自省和學習中,循著這盞明燈的光,我開始漸漸走出黑森林中,體會到「遇見孩子,淋潤幸福」的美妙感受。    之1 對女兒唱歌     大班時的女兒在學寫字和注音時,雖然寫的字看來像蝴蝶在飛,可是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已經會自己寫注音、拼注音了,我也很佩服她,她學注音的速度比我想像的還要快。我並不覺得她特別聰明,但我看到她對學習很有興趣,很喜歡學習。     當時看了一本書─賞識你的孩子,看到書中提到的理念,讓我覺得好像遇到知音。原來,我只是單純的欣賞女兒,卻有這些的附加的正向效果,我想女兒現在的學習能夠專注、喜歡學習,可能就是因為她的潛能常常是在愉快中提升,沒有因為害怕而被壓抑。   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寫道:   在每個子身上都蘊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周弘校長說:     我教育女兒的奧秘是女兒心靈舒展,學習就會歡樂而輕鬆, 生命在好感覺中提升,才會越走越順。       也許是因為女兒早產,我特別心疼女兒,從在產房抱到她的那一刻開始,我看到女兒就很珍惜、很開心、就會笑,然後邊笑邊唱歌給女兒聽,告訴那還聽不懂媽媽在說什麼話的小娃兒,說著:「我好愛你,好喜歡你,看到你就想笑,就好開心。」唱著:「我一看到你就笑,為什麼你會那麼可愛,讓我看到你,我就很開心。」日復一復,每天一下班,不管再怎麼累,一看到女兒,我就好開心,就開始對女兒唱歌。我笑時,她也對我咯咯的笑;我唱歌時,她那沒有牙齒的嘴巴笑得更開心了。怎麼笑,怎麼唱都不膩。 就這樣,我每天看著她笑,對著她唱歌,我想,如果有路人甲看到這幕情景,一定會以為這個媽媽不太正常。 女兒大概就是這樣,每天都好放鬆、好開心,所以蘊積的正面能量較多,學習能力也較強。     然而,我發現當女兒長愈大,她被我罵的機會也愈多,而且每一次只要我罵得聲音比較強烈,她半夜一定會哭;反之亦然,只要她半夜啼哭,回溯到白天,一定是因為曾經被我罵過,沒有一次例外,屢試不爽。 小孩子自有自己宣洩負向情緒的管道,女兒半夜的哭啼聲提醒我不能再這樣對她了。我也開始反省:我怎麼對待她和小時候不一樣了,以前是對她

勇氣花園季刊

《社區裡的阿德勒》相信即是勇氣

社區裡的阿德勒:相信即是鼓勵 文/林上能 小文今年唸高一,下學期開始以來一直都不太穩定到學校上課,媽媽怎麼問都只得到小文的白眼,從來都沒辦法得知以往國小國中乖巧又聽話的女兒,怎麼會變得如此。她感到很無措和沮喪,希望能幫小文安排心理諮商。 「心理師,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孩子來見你?我跟她講她一定不願意的。」聽得出來媽媽真的是非常無助,但我也誠實地向媽媽表示,心理諮商會需要孩子有意願才可能開始,除了善意地關懷與鼓勵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策略;聽了媽媽與小文相處的狀況,確實也覺得媽媽的著急與期待,此時未必是幫得上忙的;我提供媽媽一些情緒支持以及互動上的提醒,也分享一些關於我的網路資訊給媽媽,或許讓孩子看看這些資訊,或許她有認同的部分,我們會有緣份可以談談,並特別提醒媽媽:「或許讓孩子有意願的話,自行致電心理諮商所預約好了,我們會回報給您孩子有預約。」 一個月過去,心理諮商所的行政人員接到了小文自行預約諮商的訊息。 初次見面小文顯得很不自在,話也不多。我很好奇小文怎麼會決定要來談。 「是我媽要我來的。」小文不客氣地直說。 「媽媽對你說了什麼,讓你願意自己來預約呢?」我接著問。 「她講過一次,然後傳一些關於你的資訊給我,就什麼也沒說了。所以我就來約了。」小文這次倒是回應得很快。 「在媽媽給了你訊息到你來預約,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好奇問道。 「…(安靜)…學校老師說我再不去學校就會被扣考了。」小文眼神漂移了一下。 「我好像聽到你其實是在乎學校的事情,但我猜想可能遇到了什麼狀況,不太好對媽媽說,也不太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是不是這樣?」我緩緩地回應道。 「…(點頭)…」小文一言不發,也迴避著我的眼神。 「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我覺得你很有勇氣打了這通電話來預約,你是願意為自己負責的學生。我不確定我能不能幫上忙,但我很想聽你說說發生什麼事,我想陪你一起想辦法,好嗎?」我接著回應。 小文的眼眶紅了,她沒點頭,也說不出話來。我們倆安靜了幾分鐘,她先打破了沉默… 「其實我有在網路上你的一篇文章,我在想,真的有人可能承接住我的痛苦嗎?我身邊的人都沒有人能理解…」小文微弱地說著。 小文緩緩道來上高中後,她沒有想到高中的人際關係這麼複雜,大家早已不像以前國中那樣天真、單純,要打入大家的圈圈好難;課業也變得好難好多上課根本就聽不懂,下課去補習班也都沒精神;晚上回到家想追個劇放鬆又會被媽媽唸,常

勇氣花園季刊

《校園裡的阿德勒》從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看生命風格與追求卓越的勇氣

校園中的阿德勒-從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看生命風格與追求卓越的勇氣 廖佳慧 六月,又是一年中的畢業季。對於即將離開校園、踏入生涯新階段的學生來說,有些人已經順利錄取大學,開始規劃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但也有一些學生,面對未來感到迷惘,缺乏明確目標與動力。對這群即將展翅的年輕人,在高三最後一堂生涯規劃課,我帶領他們觀看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作為送給他們的畢業禮物,希望對他們未來的人生有所啟發。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在Netflix播出後,引發熱烈討論。節目邀請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及重量級美食家白種元與擔任評審,由20位名廚組成的「白湯匙」團隊,對決80位無名廚師組成的「黑湯匙」團隊。在節目中最精采的地方是每位廚師將食材當成藝術品般創作,精雕細琢,重視每個細節,將創意、巧思與料理技術發揮到極致,目不瑕給。  在80位「黑湯匙」中,有兩位廚師特別引人注目:一位是運用漫畫學做菜的「撕漫廚師」,另一位是從「外送員廚師」林泰勳。兩人皆憑藉獨特的生命風格,突破傳統框架,勇敢追夢,成為節目中令人矚目的焦點之一。 撕漫廚師原本只是漫畫店的老闆,沒有接受過正規廚藝訓練,憑藉對漫畫料理的熱情,還原漫畫中的菜色,獲得比賽進階資格。他從「興趣」出發,在漫畫《炒翻天》、《中華一番!》等作品中汲取靈感,結合中文料理書自學,創造出獨特的料理風格,在比賽中以漫畫《美味大挑戰》第二集第25頁烹調的「東坡肉」被評審白種元肯定,證明追夢不必拘泥於傳統框架,而是要發展屬於自己的「生命風格」。 外送員廚師林泰勳則出身貧寒,曾經住過孤兒院,外送工作讓他意外接觸到中式料理,激發對烹飪的興趣,靠著自學與努力不懈,從外送員變成餐廳主廚。林泰勳則不被成長歷程的困境限制,以積極、勇敢面對挑戰的生命風格,持續調整目標與行動方向。    這兩位廚師的故事,呼應心理學家阿德勒所提出的「生命風格」理論。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從小就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這個劇本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以及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進而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情感與行動模式。生命風格不僅可以自己創造,更具備改變的可能性,為自己設定目標,以勇氣面對挑戰及挫折,不斷嘗試與修正,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對即將畢業的學生,阿德勒理論提醒我們,生命風格如同一張獨一無二的「人生菜單」,像《黑白大廚》的平民廚師們,縱然起點較他人為低或一時之間找不

勇氣花園季刊

《張老師月刊合作專欄》(2024五月號) 理解社會的傷:從「我」走向「我們」

理解社會的傷:從「我」走向「我們」 前言: 當我們看待創傷對人的影響時,應嘗試戴起「整體觀」的眼鏡,用宏觀的視角與微觀的感受力,理解創傷對個人乃至於社群而言的意義。 撰文/黃于真 「我」何以成為我 我們從生命的初始就無可避免地與所處的環境互動……先是胚胎與子宮,接著是新生兒與接生的處所,然後是一路成長而接觸到的人事時地物,種種交織出不可計數的組合,也因人的意識而有著千百萬種的詮釋。 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到,一個人的人生需併入社會關係脈絡一起檢視。因此,出生序、家庭氣氛、家庭星座、早期回憶、教養方式、家庭的價值觀、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甚至成長背景中的機會與資源等等面向,都將作為了解一個人的材料,同時也更強調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這取決於他如何運用這些生命的材料,並為自己所用,且比起分析,更重要的在於他如何感知社會、和社會互動。 同理,當我們看待創傷對人的影響時,不僅僅只是直線性的認為它必然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而是嘗試戴起「整體觀」的眼鏡,用宏觀的視角,與微觀的感受力,理解創傷對個人乃至於社群而言,它可能代表什麼意義?所帶來的是「傷」,還是同時伴隨著復原力與生命韌性萌芽的機會?    成為從個體到群體的創傷知情者 談創傷知情時,很多時候會先探討創傷對個人產生哪些作用,以及從當事人擴展到他所處的家庭環境、社群與生活圈搜集資訊。我們每個人大抵都帶著世代間的傳承在生活著,然而隨著時代的推進,家的規模與型態均出現改變,「家」逐漸演變為很小也各自獨立的單位,使得我們不太有機會發展追溯自己的家族淵源,進而認識到自身的基因中,正傳承著哪些故事。 在臺灣,我們有著長久遭受不同政權殖民的歷史,不單單只有早已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民,接續還有帶著不同的背景因素來到臺灣落地生根的族群,他們可能曾是被邊緣化、受壓迫、不被看見的群體,使得他們個人或群體間多少帶著過去百年來累積的傷痛,這些創傷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後代,而這也呼應到阿德勒心理學在「家庭星座」的運用,往往希望能在核心家庭之外,再探索至少三代間(或甚至更多)的故事和關係,因為這更能鳥瞰世代間的動力,如何構築一個人看待自己與生命的態度,以及面對困境時所採取的行動策略。        胡嘉琪心理師的《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書中談到「隱微創傷」一詞,是指性別、種族、階級、年齡等弱勢族群,因為經年累月面對各種歧視、排擠、誤

勇氣花園季刊

理監事們的話

共築微光:理監事們的共識之旅     在這條名為「阿德勒」的路上,我們彼此擦肩,也彼此牽引。像是一條織布機上交錯的經緯線,我們的故事在這裡交會,編織出一幅充滿溫度與信念的圖像。很幸運,這段旅程不是獨行,而是與一群願意同行、願意傾聽、也願意彼此陪伴的人,相遇在燈光微暖的路口。     有人陪你思辨,有人陪你試試看,也有人默默遞來一杯水、一句話、一個眼神──提醒你:嘿,我們都在這裡。有人說,十年是一個人的黃金青春。有人轉眼間已在這條路上耕耘十載,這不只是一段歲月的累積,而是一場心靈的修行,當然還要繼續下一個十年。回首來時路,不論是資深的還是新手上任,有過試探與迷惘,也有在錯誤中摸索學習的痕跡;有因挫折而低落,卻也因此越挫越勇,展現阿德勒裡的勇氣。那些曾讓我們停下腳步的難題,如今成了我們更深理解彼此的養分。在這次共識營裡的凝視、討論與沉默,也在有趣的桌遊中的笑聲與靈光一現,不僅看見了團隊的樣貌,也重新發現彼此的獨特價值。那是一種無聲的連結,一種「即使沉默,彼此仍在」的默契。這不僅僅是一段路,更是因為有你們的腳印,這段路途才成為一張張寫滿勇氣與承諾的地圖。     我們不是完美的領航者,也不總是自信滿滿,曾懷疑、曾退縮。但阿德勒說:「Everyone can do everything」,我們選擇邊做邊學,帶著不完美的勇氣,一路摸索、一路學習,用腳步丈量這條邁向更靠近人與落實在生活的阿德勒之路。一點一滴,用願意理解的心,讓世界多一些溫度、少一些孤單。     「我們是彼此腳前的燈,路上的光。」這是這次共識會議裡的共鳴,我們願意成為一盞盞在黑夜中點亮的燈火,或許微弱,卻能為彼此照亮腳下的路。這是一字一句流淌的價值與信念,是那種不用出口,卻深深知道「我在這裡」的感覺。這就是連結。     謝謝你們,讓這份社會情懷有了名字、有了臉、有了故事。有你們的日子,我們不只是「理監事」,而是彼此人生中的同行者。未來或許還有風雨,但只要彼此還在身邊,再遠的路,也能走成詩。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8期/2025年6月號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8期/2025年6月號

勇氣花園季刊 期 數:第八期發刊日期:2025年6月編輯整理:阿德勒心理學會刊物出版委員會-陳雅玲、廖佳慧 《編輯小語》 親愛的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會員夥伴們,最近的陽光是不是太過熱情了點?在這讓人一出門就想變成冰棒的天氣裡,記得多補充水分,灌溉的不只是身體,也是在澆水你內心的花園🌻。 我們知道,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要騰出時間閱讀並不容易——但恭喜你!你已經為自己種下一片喘息的綠洲。不管你是窩在冷氣房裡翻閱,還是搭車途中滑著手機,勇氣花園季刊都希望成為你生活裡一小段溫柔的風。 在這期中,我們邀請你一起用阿德勒的眼光,看見生命裡那些微小但重要的勇氣時刻——也許是在家庭裡的一句對話,也許是工作中一點點自我接納,又或是在停下來喝一口水時,對自己說聲:「辛苦了。」 願《勇氣花園季刊》第八期,為你送上知識的清涼、連結的香氣,和一點點對生活的微笑。敬祝    閱讀愉快,水喝夠夠。 謝謝你願意翻開這一頁、走進這片花園,花園如果沒有賞花的人,容易荒蕪,邀請讀者繼續共同欣賞美景,並歡迎隨時填寫《花園馨香》季刊讀者回饋線上表單(最後一項專欄),讓美麗的阿德勒勇氣花園,也有一朵屬於您美麗的花。 祝你在花園裡找到一朵屬於自己的勇氣花, 編輯群 敬上🌷 《理監事們的話》  一場會議,不只是討論與決策,更是一次次心意交會與願景對齊。在這場理監事共識會議中,我們再次相聚,傾聽彼此的聲音,凝聚前行的力量。在十年的足跡上,我們看見堅持與轉化的可能,也再次確認──我們相信連結的價值、實踐的勇氣,以及,一起走下去的方向。 現在,就邀請你一起來看看──那天在共識會議中理監事們緩緩說出的話,寫滿了溫度與信念,也寫下我們共同守護的光。閱讀更多: 《張老師月刊合作專欄》(2024五月號) 理解社會的傷:從「我」走向「我們」 創傷,從來不只是個體的故事。有些傷口來自生活裡的風雨,有些則深埋在歷史的土壤中,代代相傳,成為一種說不出口卻始終在場的重量。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黃于真邀請我們戴上宏觀與細緻交織的「整體觀」眼鏡,回望自我如何被形塑,也看見我們與家族、族群、社會的千絲萬縷。在部落的土地上、在原民的記憶中、在不完美卻堅韌的生命裡,創傷並非終點,而是一道可能通往理解與連結的裂縫。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動人的書寫,從「我」的經驗出發,看見「我們」如何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光、創造意義,並且慢慢修復、慢慢生根。閱讀更多: 尚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理事長的話》

親愛的夥伴們,歡迎來訪《勇氣花園季刊》!     我是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五屆理事長張倪綸,很榮幸能在這裡與大家交流。     自創刊以來,《花園季刊》一直是學會交流與成長的重要園地。特別感謝第四屆刊物組的張宇平理事與林艾璇理事,這兩年來,他們從開墾、選苗、育種到細心灌溉,讓這座花園綻放出許多美麗的花朵,為學會留下了寶貴的成果。接下來,第五屆刊物組將由陳雅玲理事與廖佳慧理事接棒照料這片園地。雅玲與佳慧都是對學會充滿熱情的夥伴,相信在她們的帶領下,不僅能細心呵護原有的園區,也能持續拓展,讓這座花園綻放更多繽紛色彩。     本會的《勇氣花園季刊》由刊物組夥伴精心打造,致力於分享阿德勒心理學在生活各個面向的應用,並記錄夥伴們參與學會後的心得與回饋。這裡不僅有專業知識的探討,也有生活體悟的交流,還有來自社群的溫暖迴響,希望大家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勇氣與支持。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自 2016 年創會至今,即將迎來第十個年頭。感謝創會理事長與歷屆理監事的帶領,使學會持續為社會帶來關懷與成長;也感謝每一位夥伴的參與和支持,讓學會得以茁壯。學會走的每一步,都是大家社會情懷的展現,更是阿德勒精神最具體的實踐。     未來,我將承接這份精神,以「體驗擴展 × 專業深化」為核心目標,與本屆優秀且堅定的理監事夥伴攜手,創造更多機會,讓大家更容易接觸、體驗與學習阿德勒心理學,並讓這門心理學陪伴更多人,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TSAP 第五屆理事長 張倪綸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張老師月刊合作專欄》(2024三月號) 枯木開花:以阿德勒觀點陪伴發展型創傷的孩子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7期-《張老師月刊合作專欄》(2024三月號) 枯木開花:以阿德勒觀點陪伴發展型創傷的孩子

3月_阿德勒與創傷_張宇平 枯木開花:以阿德勒觀點陪伴發展型創傷的孩子 前言: 個人生命成長需要連結(Connect)、能力(Capable)、價值(Count)、勇氣(Courage),就像擁有適量的陽光、空氣、水,植物就能自然生長。 撰文/張宇平     時至今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已廣為人知,而發展型創傷和PTSD的成因與症狀則差異極大。艾瑞爾.許瓦茲博士在《創傷療癒手冊》一書中有一段精簡的描述:「長期處於創傷性的壓力中,而非單一事件所造成的反應。複雜性PTSD有時候也被稱為發展型創傷(DTD),常常源自於童年時遭受到的持續性壓力,或由不斷發生的創傷性事件誘發而成。」由此可知,發展型創傷是後天受成長歷程影響而產生。貝賽爾.范德寇醫師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中說明童年受創兒童會陷入全面性的困境當中,與許多精神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習障礙、焦慮、憂鬱或身心症有共病現象,並在紛亂的問題中呈現某種程度相似的面貌:一、廣泛性的身心失調型態;二、注意力與專注有問題;三、無法獨處,同時也很難和別人相處。     在筆者工作的區域,大多是社經地位相對偏低的傳統家庭。家庭失功能的情況較為常見。然而,「教養失功能」的定義是什麼呢?父母常是青春期開始面對生活現實的辛苦人,在社會歷練中打滾求生,不小心成為小爸媽。生存已經不易,自己也是獨自咬牙走過來,願意用心愛孩子、承擔家庭就已經很有責任感,對於教養哪有力氣琢磨什麼細膩的心思與技巧呢?只能各憑本事而已。性別歧視、不談意義只談賺錢、罵人不挑字、體罰、情緒勒索、忽略等等都是日常。家長自身如果已經背負許多傷痕,傷痕也往往透過教養傳遞,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再極端一點,就可能形成發展型創傷。     童年創傷的療癒課題,沒有固定公式能解套,只能像楊瑞珠老師常說的「且戰且走」。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個人生命成長的需求,由學者Betty Lou精簡為4個關鍵C:連結(Connect)、能力(Capable)、價值(Count)、勇氣(Courage)。就像擁有適量的陽光、空氣、水,植物就能自然生長。貧瘠童年倖存下來的孩子,在以4C為原則提供生命的養分後,能否有所改變呢? 初見小鈴     小鈴是在國小畢業前被轉介來的,小小年紀,手腕卻有怵目驚心的粗大割痕,在班上疑似被欺負,而且對某些老師有異常的依戀行為。她其實不記得與我們(心理師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