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花園季刊
期 數:第八期
發刊日期:2025年6月
編輯整理:阿德勒心理學會刊物出版委員會-陳雅玲、廖佳慧
《編輯小語》
親愛的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會員夥伴們,最近的陽光是不是太過熱情了點?在這讓人一出門就想變成冰棒的天氣裡,記得多補充水分,灌溉的不只是身體,也是在澆水你內心的花園🌻。
我們知道,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要騰出時間閱讀並不容易——但恭喜你!你已經為自己種下一片喘息的綠洲。不管你是窩在冷氣房裡翻閱,還是搭車途中滑著手機,勇氣花園季刊都希望成為你生活裡一小段溫柔的風。
在這期中,我們邀請你一起用阿德勒的眼光,看見生命裡那些微小但重要的勇氣時刻——也許是在家庭裡的一句對話,也許是工作中一點點自我接納,又或是在停下來喝一口水時,對自己說聲:「辛苦了。」
願《勇氣花園季刊》第八期,為你送上知識的清涼、連結的香氣,和一點點對生活的微笑。敬祝 閱讀愉快,水喝夠夠。
謝謝你願意翻開這一頁、走進這片花園,花園如果沒有賞花的人,容易荒蕪,邀請讀者繼續共同欣賞美景,並歡迎隨時填寫《花園馨香》季刊讀者回饋線上表單(最後一項專欄),讓美麗的阿德勒勇氣花園,也有一朵屬於您美麗的花。
祝你在花園裡找到一朵屬於自己的勇氣花, 編輯群 敬上🌷
《理監事們的話》
一場會議,不只是討論與決策,更是一次次心意交會與願景對齊。在這場理監事共識會議中,我們再次相聚,傾聽彼此的聲音,凝聚前行的力量。
在十年的足跡上,我們看見堅持與轉化的可能,也再次確認──我們相信連結的價值、實踐的勇氣,以及,一起走下去的方向。
現在,就邀請你一起來看看──那天在共識會議中理監事們緩緩說出的話,寫滿了溫度與信念,也寫下我們共同守護的光。閱讀更多:
《張老師月刊合作專欄》(2024五月號) 理解社會的傷:從「我」走向「我們」
創傷,從來不只是個體的故事。
有些傷口來自生活裡的風雨,有些則深埋在歷史的土壤中,代代相傳,成為一種說不出口卻始終在場的重量。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黃于真邀請我們戴上宏觀與細緻交織的「整體觀」眼鏡,回望自我如何被形塑,也看見我們與家族、族群、社會的千絲萬縷。在部落的土地上、在原民的記憶中、在不完美卻堅韌的生命裡,創傷並非終點,而是一道可能通往理解與連結的裂縫。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篇動人的書寫,從「我」的經驗出發,看見「我們」如何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光、創造意義,並且慢慢修復、慢慢生根。閱讀更多:
尚未有網址
《校園裡的阿德勒》從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看生命風格與追求卓越的勇氣
六月,是離別的季節,也是起步的季節。對即將畢業的年輕人來說,未來可能是一張寫滿計畫的藍圖,也可能還是一張空白的白紙。但無論是誰,每個人都正要開始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菜單」。
本篇文章帶領我們從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中兩位「黑湯匙」平民廚師的故事出發,看見如何用興趣翻炒現實、用勇氣加熱夢想,展現出一種不依靠出身、不困於框架的生命風格。他們的經歷,正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生命風格」理論的鮮活演繹──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決定人生的味道。
邀請你一同閱讀佳慧老師這份送給畢業生的溫暖祝福,也許你也會從中嗅到一絲屬於自己的夢想香氣。閱讀更多:
《社區裡的阿德勒》相信即是勇氣
有時候,青春期的孩子像一道難解的習題,讓愛他們的大人感到挫折又無力。當昔日乖巧的孩子突然沈默、抗拒、逃避,那不是不愛了,而是找不到可以安全靠近的方式。
上能老師紀錄了一段從「不願對話」到「願意預約」的旅程,一個心理師與一位高一少女的相遇。她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帶著一顆迷惘又疲憊的心,悄悄地來到諮商室。這不是一場華麗的療癒故事,而是一段真實且緩慢的陪伴——有停頓、有沉默、有等待,也有在最後五分鐘閃過的真心話。
如果你曾是那個無法說出口的孩子,或是那個不知如何靠近孩子的大人,那麼這篇故事,也許正說中了你心裡的某個角落。邀請你,一起走進這段安靜卻深刻的同行。閱讀更多: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對女兒唱歌
在為人母的旅程裡,我們常常一邊學、一邊愛,一邊懷疑自己做得夠不夠好。這篇由阿德勒媽媽淑芬撰寫的隨筆,是一封獻給孩子、也獻給自己的溫柔情書。
從初為人母時每日唱歌的喜悅,到面對孩子長大後情緒碰撞的自省,作者誠實地紀錄下育兒路上那些充滿愛與不完美的瞬間。在賞識的理念與阿德勒心理學的引導下,她重新找回與孩子之間的對話與信任,讓「遇見孩子」成為一場讓雙方都被淋潤的幸福旅程。
願這篇文章,成為每一位在育兒森林中走著的你,一盞溫暖的燈,一段輕柔的歌。閱讀更多:
《從電影/戲劇看生命任務》那些藏在小鬼背後的話:在關係中找回自己
你是否曾為了迎合他人,而遺忘了自己?《我的鬼女孩》以溫柔的方式告訴我們——真正的連結,來自誠實表達,而不是壓抑與討好。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出發,這篇文章帶我們看見:勇氣,不只是面對世界,更是看見自己、接納自己,並願意真誠地與人靠近。當我們不再為他人而活,就能一步步走向那個更完整的自己。閱讀更多: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共融感
在這個強調競爭與表現的時代,阿德勒所提的「共融感」提醒我們:幸福的基礎,不是勝過他人,而是與他人連結。共融感是一種深層的歸屬與貢獻感受,是「我與世界在一起」的體會。讓我們一起搭著鮑順聰老師的阿德勒辭典列車共融感號出發,走入家庭與教育現場,探索我們如何在日常互動中,播下連結的種子,陪伴孩子從「我」出發,走向「我們」。閱讀更多:
《花園馨香》季刊讀者回饋線上表單
如同以勇氣植栽的繁盛花園中充滿芬芳的知性和生命力,學會每季在眾多志工夥伴、老師們同心協力下製作出會員專屬季刊,期待藉此與各位夥伴共學、成長。請問看完這期季刊,您是否有什麼心得或感受想回饋的呢?敬邀您填寫下列表單與我們交流,一起來為花園添香! 我要回饋:https://ppt.cc/f8Gx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