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 admin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阿德勒家庭諮詢室》別讓過動的「刻板印象」影響對孩子的「管&教」

  《阿德勒家庭諮詢室》 別讓過動的「刻板印象」影響對孩子的「管&教」 趙元芝 【就讀小一的小烈從進幼稚園開始,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上的表現,一直是師長、父母努力協助與費心矯正的焦點。經醫師診斷有學習障礙及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除進行早療也持續用藥中。生活日常主要照顧者是媽媽,家中還有一個「正常」的弟弟。在家裡也經常與弟弟爭執打鬧。父親工作忙碌,回家看見兩個孩子經常吵吵鬧鬧,有意無意會表現出質疑太太是怎麼管教孩子們的。媽媽每日負責接送孩子上放學,學校老師總將對小烈與同學相處的行為轉述給母親,有時候會加上進退步的評價。據老師轉述,這回小烈在自由創作時間要拆同學搭建的積木作品,吵著要重建才行,要蓋一座遊樂場、大橋…..。老師阻止並糾正了小烈不適當行為,向母親說明外,也表示孩子似乎比上學期退步了。媽媽瞬間感到壓力與挫折,對於過動的孩子到底要怎麼教才會聽話懂事,不與同學發生衝突?」】 百年以前做為一名精神科醫師的阿德勒,提出了全人類福祉的關鍵在於兒童教育。相信父母都希望培養孩童能接受自我、並信賴這個世界,熱情的與他人共同參與學習與體驗,過上幸福的生活。親愛的爸爸媽媽們,還記得童年的你曾經犯錯或學不會的時候嗎?喜歡大人怎麼對待你?不喜歡大人怎麼對待你?什麼樣的成人姿態在你心裡留下溫暖,滋養了你的勇氣,然後,小小的你在內心告訴自己「我知道了,下次我會注意」,還是被管教之後,心中默默的想著「真倒霉,下次不要被大人發現就好了」。因為我們都不完美,都曾經犯過錯,當相信身邊的人是夥伴而非敵人,會感到有安全感,願意承認並修正自己的錯誤,更樂於與人溝通合作。 是的,我們的焦點不是孩子的錯誤行為,即使診斷是過動症的孩子,未來仍會進入社會,需要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因此,理想上能欣賞、喜歡自己,也能信賴身邊的人,將會最為健康且充滿與人合作的勇氣,可稱上擁有健康的人格。阿德勒心理學派的專家德瑞克斯歸結「極多數發生衝突、惹事、自傷傷人行為的孩子,都是氣餒的孩子」。所以超越過動症診斷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孩子在哪裡喪失了勇氣與受了傷?唯有了解孩子行為目的,方能對症。 好奇與傾聽孩子心中的想法、感受,是「為了什麼」做出該行為,從中理解孩子的渴望,發現孩子還需要學習的社會技巧與態度,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感受,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做出正確行為的選擇。當孩子犯錯,關心孩子的成人將有了一個成為夥伴、教練、表達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校園裡的阿德勒》阿德勒學校:帶著規範與歸屬的自由

  《校園裡的阿德勒》 阿德勒學校:帶著規範與歸屬的自由 林艾璇(大元國小  專任輔導教師)   伴隨少子化的浪潮來襲,教育部統計處學校基本統計資訊的資料顯示,112學年度6班以下規模的國小佔全台4成,113學年更將有18所國小停辦。掙扎於小校廢與不廢的決策之際,各縣市政府也鼓勵小校轉型為具有特色的理念教育學校,以增加存續的生機。為此,筆者想分享一所阿德勒理念的學校,其運作的方式相當呼應108課綱中強調的三項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阿德勒學校坐落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聖彼得堡,已成立16年,是一所國中小學學校( K-8 school)。在校園中,學生們上午修習基本學科,下午則有主題式的選修課程,此外,他們也透過會議討論參與學校的運作、問題解決,以達成在民主的環境中學習社會化,並透過內在動機與自我調節來促進學習的目標。        學校強調的精神為:帶著規範與歸屬的自由。自由同時包含著遵守規範的責任,並且透過明確的規範與尊重的氛圍,也能夠為學生帶來有所適從的安全感。 自由:人類生而自由,自由的權利並非被賦予或掙得的。在校園生活中,學生都必須投入與做出決策,在過程中的學習與犯錯都協助學生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 規範:民主社會必要的一環。每週召開一次學校會議,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與責任參與公共事務,且每人都有等值的一票。 歸屬:學生始終被視為對學校有貢獻、珍視的一員。在彈性、混齡的社群中,學習施與受的課題。   行為準則:校園中並不推崇獎懲制度,而是依據Dr. Raymond Corsini所提出的4R’s,學生會閱讀和簽署校園期待的協議,代表願意遵守行為準則,若沒有達成則將獲致自然或邏輯的後果。4R’s分別為 責任(Responsibility):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對學習負有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尊重(Respect):對自己的尊重與對他人的尊重。 善用資源(Resourcefulness):以創意運用自身與環境的各種資源,增加自己的技能與能力。 有同情心(Responsiveness):感知與環境的一體共存,實踐社會情懷。   透過親師生三方共同融入在社群的合作,學生從民主學校中獲得的是 透過貢獻的機會感到歸屬。 學習是一種選擇,學習的酸甜苦辣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熱情與興趣所在,也發現自己的能力與勇氣。 從面對學習的挑戰中獲得鼓勵和支持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扭蛋記

Grace Lin,國小專任輔導教師,也是一對男雙寶(10歲)與一位女孩兒(6歲)的母親。因酷愛阿德勒的高瞻遠矚與直指人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嘗試以阿德勒的理念與孩子們互動,並願意以文字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扭蛋記 Grace Lin       孩子在準備睡覺前的這段時間,一直是我的易爆點。一聽到睡覺的鬧鈴響起,孩子們像是漫遊後一一回神,瞬間接收到來自身體各式各樣的訊號:想要上大號上小號、想要喝水、這裡癢、那裏痛。這些舉措,在我看來就是想要拖延睡覺,罵過、氣過,用過提前睡覺、過了睡覺時間不回應孩子的要求……等策略,但效果都不是太好。     直到有天,孩子在家裡翻出了扭蛋機,讓我有了靈感,想要以「慶祝」(阿德勒不提倡給獎勵,而是與孩子一起慶祝目標達成的喜悅)的方式試試看。我請小女兒在紙條上寫下: 「愛的抱抱」、「自由十分鐘」、「陪陪我十分鐘」、「免死金牌」、「誰來點餐」(註1),一來和女兒練習一下注音拼音,二來女兒還看不懂國字,由她自己寫下內容才讀得懂,接著將紙條一一放入扭蛋中。然後媽媽就發布了準時睡覺的慶祝方法:在20:30前完成睡覺準備的抽扭蛋一枚。     孩子們因為期待投擲硬幣、轉動按鈕,然後聽著悅耳的兒歌送出一顆慶祝的禮物,而變得更為自發與自律,這在10歲的雙寶身上能夠很明顯且迅速地觀察到行為與態度轉變的結果,在6歲的女兒身上更多是看到改變的歷程:從一開始的散漫遊蕩,到有獲得扭蛋的機會,並且漸漸會自行設定目標,也提醒自己要努力達成,這期間經歷了大半年。然而不論快慢,我們的家其實都在邁向讓每一個成員更感到有所適從、安適、歸屬的路上。     最後,猜猜看!對孩子來說「最不稀罕」以及「最有吸引力」的禮物分別是什麼?     我們家小孩覺得最沒用的是「免死金牌」,孩子給出的理由是:當爸爸媽媽開啟責罵模式時,拿出免死金牌只會死得更慘,儘管他們從來沒有試過,但我猜或許他們的推測是準確的,也暗自佩服他們的觀察。     最受孩子們喜愛的是「誰來點餐」,能夠預約一道道可口美味的咖哩飯、pizza、焗烤義大利麵……,真讓他們開心不已,但同時也讓媽媽累歪了,為要消耗他們的誰來點餐,我又宣布5個誰來點餐可以換一次餐廳吃飯、10個誰來點餐,可以邀請祖母一起到更高價位的餐廳吃飯。自此,孩子們又解鎖了不同面向的學習:想要到餐廳吃飯,必須提供自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2024年9月號

勇氣花園季刊 期    數:第六期 發刊日期:2024年10月 編輯整理:阿德勒心理學會刊物出版委員會-張宇平、林艾璇 《編輯小語》 親愛的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會員夥伴們,最近過得好嗎?《勇氣花園季刊》已發刊第二年。我們懷著赤誠之心耕耘花園,雖然有許多不容易,但這一年來感謝各位夥伴的支持與共享。花園如果沒有賞花的人,會更容易荒蕪,邀請讀者繼續共同欣賞美景,並歡迎隨時填寫《花園馨香》季刊讀者回饋線上表單(最後一項專欄),讓美麗的阿德勒勇氣花園,也有一朵屬於您美麗的花。 《張老師月刊合作專欄》(2024一月號) 阿德勒心理學會2024年與張老師月刊合作《心靈饗宴-阿德勒與創傷》專欄,並同時分享於花園季刊。本期為新主題首發,作者由知性幽默的張倪綸老師,帶領我們一同探索面對創傷的勇氣,為我們的心靈照護打好地基。 《校園裡的阿德勒》阿德勒學校:帶著規範與歸屬的自由 校園是社會的小縮影,每個孩子在校園裡學習如何與他人、與自我,以及與這個社會共處。我們可以怎麼看待校園這個場域?可以如何使校園成為培育心靈茁壯的良田?聽聽艾璇老師分享如何帶著阿德勒的眼光來建構校園。 《阿德勒家庭諮詢室》別讓過動的「刻板印象」影響對孩子的「管&教」 雖然有許多會員與夥伴都參加過學會的親師/親子諮詢課程,但課程結束後還是持續運用阿德勒取向來面對教養挑戰嗎?《阿德勒家庭諮詢教室》開課囉!讓親切優雅的元芝老師,陪伴大家持續學習~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扭蛋記 阿德勒是運用的心理學,晨光中耕耘的每一天,阿德勒都可以如微風般相伴左右。「你今天阿德勒了嗎?」讓阿德勒媽媽Grace與您一起喝咖啡,聊聊天~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自卑感 大家都聽過「自卑」這個詞,但這可不是批評或罵人的話喔~你知道自卑感在阿德勒心理學的定義是什麼嗎?是否知道原來自卑感也是有層次的呢?讓我跟著順聰老師一起來學習吧! 《與阿德勒相遇》TSAP 2024《勇氣心理學》讀書會 學員回饋分享 2024年有一群學員聚集在一起,紮實、踏實的深入探索阿德勒與自我生命的對話,讓我們來看看學員們的感動收穫吧! 《花園馨香》季刊讀者回饋線上表單 如同以勇氣植栽的繁盛花園中充滿芬芳的知性和生命力,學會每季在眾多志工夥伴、老師們同心協力下製作出會員專屬季刊,期待藉此與各位夥伴共學、成長。請問看完這期季刊,您是否有什麼心得或感受想回饋的呢?敬邀您填寫下列表單與我們

推薦書刊

家庭會議:自信自立的開端

家庭會議:自信自立的開端 內容簡介: 通俗易懂、邏輯清晰且富含許多實用舉例,導向更完善的家庭會議,以及更美好的家庭生活、親子教育。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導向,培育孩子逐步成為負責自立、適應力強且有貢獻的成人。   ◎教導父母和師長善用「關鍵四C」和「家庭會議」,教出品德與能力兼具的孩子。   ◎輕薄短小,內容豐富,可讀性強,現代忙碌的人們也可以輕鬆閱讀並且加以實踐。   本書提供詳細又具體的家庭會議實際操作方法,幫助父母運用親密及真誠的技巧召開家庭會議,養育出有能力且有意願在不斷變化之社會中脫穎而出的孩子,所有家庭和孩子,都可以從中受益。   ★洞察「關鍵四C」,呈現家庭會議如何促進孩子發展必要的認知與技能:   ‧Connection:我與家庭和社會有「連結」,我感覺到「歸屬感」。   ‧Capable:我有「能力」,我不斷「進展」,擁有達成家庭任務所需的一切知能。   ‧Counts:我有「意義和價值」,我可以對家庭和社會做出貢獻,我是被需要的。   ‧Courage:我有「勇氣」,我接受家人「鼓勵」,能嘗試新事物,且不害怕失敗。   ●本書旨在協助父母教出孩子具有   「溝通、自律、責任、良好判斷、合作」的技巧和能力,與目前12年國教課綱的精神與理念相契合。 網路書店 Prev上一篇社會情懷:全人關懷的動能

推薦書刊

社會情懷:全人關懷的動能

社會情懷:全人關懷的動能 內容簡介: ◎社會情懷是阿德勒心理學理論最大的貢獻,要解決生命加諸於人類的生活挑戰,人們需要預備好與他人同舟共濟並持續追求理想。   ◎家人和學校能根據本書,引導孩子「預備」好將來在各種生命任務中和人際合作的能力,能在自我關注和關懷他人中做抉擇。   阿德勒認為人類有「歸屬感、長進、意義和鼓勵」四個心理需求,Betty Lou Bettner博士提出相對的四個關鍵能力C:   Belong歸屬感→Connect連結   Improve長進→Capable能力   Significant意義→Count價值   Encouragement鼓勵→Courage勇氣   與人交往、發展親密關係(連結);   獨立自主、享受工作(能力);   在助人的同時找到生命的意義(價值);  也因而越來越自信和堅忍(勇氣)。   具備四C,便能完成人生的三大任務:社會、工作、親密(友誼、工作、愛情)。   四C如今已多方應用在教養、兒童遊戲治療、青少年輔導、創傷治療、家長及教師諮詢、教師專業社群、組織成員態度檢核、公共衛生等。四C不但可用來估評個人及社群團體的關係效能,也可運用在臨床諮商或企業組織變革的目標和策略。   ★本書為曾貝露教授《四C人生:阿德勒心理健康雕塑手冊》譯作系列五冊的第三冊,歡迎全系列閱讀,全盤掌握阿德勒大師心理學的理論與運用。 網路書店 Prev上一篇心理健康:歸屬與勇氣之旅 下一篇家庭會議:自信自立的開端Next

推薦書刊

心理健康:歸屬與勇氣之旅

心理健康:歸屬與勇氣之旅 內容簡介: 心理健康的配方在於個體需要感到歸屬和平等,並能夠關懷他人。   ◎讓孩子覺得有歸屬感,他們會感到安全、安心和友善。   ◎孩子看到自己進步,會充滿活力,而且準備做得更多。   ◎感到自己有價值和被重視,孩子會知道什麼事情需要去做。   ◎受到鼓勵,孩子會準備好迎接每個新的一天,並能夠以有益於他人的方式處理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並實現他們的創造力。   ●阿德勒的理論提供每個人實現心理健康所需的四個基本要素:   1.要擁有內在的歸屬感:能感受到與父母、兄弟姐妹、大家庭、老師和朋友的連結,並且知道自己處於一個可被接受且友善的位置。   2.孩子是社會的一員:尋找歸屬感是他們最強烈的渴望,而這取決於他們是否可以感受到自己對家庭或與對其他群體的歸屬感。   3.要擁有能夠持續成長、進步和學習的意識:就如嬰兒為了達到下一階段目標的各種努力是充滿如此多的掙扎,但因為目標太重要了,他不能放棄,也不會放棄。   4.要看看如何才能擁有某種價值感:意義感的需求。每個人都在努力超越自己與生俱來的依賴性,在過程中因為發現自己的能力而感到愉快、滿足或欣慰,於是逐漸邁向獨立。   ●阿德勒的理論概念多是以某種形式出現在當今每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中,是心理學領域中被借鑑最多,卻也同時最不為人所知的先驅。他始終不斷告訴我們,孩子需要鼓勵。即使有時會感到害怕,仍然需要每天持續建立前進所需的勇氣。 網路書店 Prev上一篇創造性力量:性格養成的泉源 下一篇社會情懷:全人關懷的動能Next

推薦書刊

創造性力量:性格養成的泉源

創造性力量:性格養成的泉源 內容簡介: 一次讀懂阿德勒的四C人生,讓孩子以健康的方式發展。   ◎教養孩子是最難的工作,但也是最有價值的工作,而且需在嬰幼時期就開始著手。   ◎尊重孩子的創造性力量,讓兒童創造自我獨特的人格與個性。   ◎安心地成為自己又不從人類群體中退出,四C達到完美的平衡。   Betty Lou Bettner博士專研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數十年,教學與實務經驗豐富。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帶領讀者走入阿德勒的智慧,將兒童創造自我獨特個性的歷程,一一呈現出來。讀者可以透過本書看到兒童個性發展的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運作。   阿德勒認為人類有歸屬感、長進、意義和鼓勵的心理需求,因而發展出孩子成長的四個關鍵C(簡稱四C):   Connection連結,Capable能力,Count價值,Courage勇氣。   四C已多方應用在教養、兒童的遊戲治療、青少年的輔導、創傷治療、家長及教師的諮詢、教師專業社群、組織成員的態度檢核和公共衛生等,不但可用來估評協個人及社群團體的關係效能,也可用來作為促進改變的目標和策略——同時也幫你,重新解讀自己的童年。 網路書店 Prev上一篇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下一篇心理健康:歸屬與勇氣之旅Next

推薦書刊

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內容簡介: 孩童的偏差行為,源自於對優越感的追求與對困難的逃避。 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在四、五歲時會逐漸定型,並依著發展出的生活方式與對於他人的情感進行。而完備的社群情懷與獨特的生命風格,是健全人生的基礎。 所以在面對校園中出現偏差行為的學生,必須探究他童年時期發展偏差的源頭,並且破除他迷失方向的錯誤觀點,還要教導、協助他認識生命的動力,才能使他融入社會、建立充實的人際關係。 因此阿德勒倡議成立校園諮商中心,他將個體心理學說導入校園,並引導精神科醫生、教師與家人互相合作,重新解讀問題兒童的行為、成因,並且學習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其自偏差之路導回正途。 本書是阿德勒為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為中學教師們講課的內容,一九二八年整理講座內容出版後,以淺顯的文字與生動的實例成為教師與家長們的實用指南。 網路書店 Prev上一篇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 下一篇創造性力量:性格養成的泉源Next

推薦書刊

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

阿德勒勇氣寶典:自助與助人手冊 內容簡介: 已有20年臨床醫療經驗的諮商博士陳偉任醫師,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統整各學說,提出「阿德勒勇氣改變術:停、看、聽、走四步驟」的自助助人模式。   停:停止自己失控的情緒   看:看看這是誰的問題   聽:聽懂對方的行為目的   走:走出互動的新選擇   在完整介紹阿德勒學說後,分別闡述如何在伴侶、親子、家族等關係突破瓶頸,讓雙方走向新的和諧模式,解決人際煩惱。 網路書店 Prev上一篇強化動機 承諾改變:動機式晤談實務工作手冊 下一篇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Next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