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花園季刊第6期─《阿德勒家庭諮詢室》別讓過動的「刻板印象」影響對孩子的「管&教」
《阿德勒家庭諮詢室》 別讓過動的「刻板印象」影響對孩子的「管&教」 趙元芝 【就讀小一的小烈從進幼稚園開始,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上的表現,一直是師長、父母努力協助與費心矯正的焦點。經醫師診斷有學習障礙及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除進行早療也持續用藥中。生活日常主要照顧者是媽媽,家中還有一個「正常」的弟弟。在家裡也經常與弟弟爭執打鬧。父親工作忙碌,回家看見兩個孩子經常吵吵鬧鬧,有意無意會表現出質疑太太是怎麼管教孩子們的。媽媽每日負責接送孩子上放學,學校老師總將對小烈與同學相處的行為轉述給母親,有時候會加上進退步的評價。據老師轉述,這回小烈在自由創作時間要拆同學搭建的積木作品,吵著要重建才行,要蓋一座遊樂場、大橋…..。老師阻止並糾正了小烈不適當行為,向母親說明外,也表示孩子似乎比上學期退步了。媽媽瞬間感到壓力與挫折,對於過動的孩子到底要怎麼教才會聽話懂事,不與同學發生衝突?」】 百年以前做為一名精神科醫師的阿德勒,提出了全人類福祉的關鍵在於兒童教育。相信父母都希望培養孩童能接受自我、並信賴這個世界,熱情的與他人共同參與學習與體驗,過上幸福的生活。親愛的爸爸媽媽們,還記得童年的你曾經犯錯或學不會的時候嗎?喜歡大人怎麼對待你?不喜歡大人怎麼對待你?什麼樣的成人姿態在你心裡留下溫暖,滋養了你的勇氣,然後,小小的你在內心告訴自己「我知道了,下次我會注意」,還是被管教之後,心中默默的想著「真倒霉,下次不要被大人發現就好了」。因為我們都不完美,都曾經犯過錯,當相信身邊的人是夥伴而非敵人,會感到有安全感,願意承認並修正自己的錯誤,更樂於與人溝通合作。 是的,我們的焦點不是孩子的錯誤行為,即使診斷是過動症的孩子,未來仍會進入社會,需要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因此,理想上能欣賞、喜歡自己,也能信賴身邊的人,將會最為健康且充滿與人合作的勇氣,可稱上擁有健康的人格。阿德勒心理學派的專家德瑞克斯歸結「極多數發生衝突、惹事、自傷傷人行為的孩子,都是氣餒的孩子」。所以超越過動症診斷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孩子在哪裡喪失了勇氣與受了傷?唯有了解孩子行為目的,方能對症。 好奇與傾聽孩子心中的想法、感受,是「為了什麼」做出該行為,從中理解孩子的渴望,發現孩子還需要學習的社會技巧與態度,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感受,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做出正確行為的選擇。當孩子犯錯,關心孩子的成人將有了一個成為夥伴、教練、表達